這首Rosen fra Fyn是丹麥童謠,日本歌名為ローゼン フラ フン (Rosen Fra fuhn),台灣為玫瑰芬芳(Rosen Fra fuhn),由括號內所記載的原文歌名來看,台灣這邊依舊是從日本引進這首歌,所以都錯同樣的部分。
這首Rosen fra Fyn是丹麥童謠,日本歌名為ローゼン フラ フン (Rosen Fra fuhn),台灣為玫瑰芬芳(Rosen Fra fuhn),由括號內所記載的原文歌名來看,台灣這邊依舊是從日本引進這首歌,所以都錯同樣的部分。
最近總是呈現那種有心栽花花不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狀態,又找到不是預期目標中的歌曲。原本是想把拜火與印地安歡呼這兩個歌曲的動作來源查清楚的,沒想到找著找著,找出很多原定目標外的歌曲,但預定的目標反而仍在膠著狀態,沒辦法馬上寫。所以還是先來寫這首牙買加童謠Brown Girl in the Ring。
Dere is a brown girl in the ring
Tra la la la la
Dere is a brown girl in the ring
Tra la la la la la
Brown girl in the ring
Tra la la la la
Shi luk lakka sugar and a plum
Plum plum.
Show mi yu motion
Tra la la la la
Show mi yu motion
Tra la la la la la
Show mi yu motion
Tra la la la la
Shi luk lakka sugar and a plum
Plum plum.
Skip across the ocean
Tra la la la la
Skip across the ocean
Tra la la la la la
Skip across the ocean
Tra la la la la
Shi luk lakka sugar and a plum
Plum plum.
( Brown Girl in the Ring的相關內容,請見維基百科 Brown Girl in the Ring (song) )
寫完了有關弘一大師的文章([ 童軍歌曲 ] 名人雜談 (二) -- 弘一大師 李叔同 ),緊接著就是談個人最喜歡的秋柳了。這部分在寫弘一大師的傳記電影時也提到過([ 電影欣賞 ] 一輪明月 (A Bright Moon ) -- 弘一大師傳記 ),不過當時主要是寫電影,不是討論歌曲,所以便沒有對In The Sweet By And By這首原曲有比較多的描述。就如這兩篇文章內容所描述的一樣,當初是因為看黑皮與白牙,才知道秋柳這首歌的,要不然以我的年紀,是沒機會學到這首歌的。這應該是四五年級生才會在小學音樂課時學到的歌,不是很白話的歌詞,詞意很容易了解,但意境要到長大後才能體會。
lyrics by S. Fillmore Bennett
music by Joseph P. Webster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相信這首送別很多人都會唱,同時也相信有很多人是在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這首歌的歌詞雖然是李叔同所寫,但曲子卻是來自美國,從小一直以為是中國民謠,然後才知道,原來曲調選得好,歌詞填的好,很多歌曲也都能感覺很中國。不過,小時候的音樂課一直都沒好好上過,國小時候還能照表操課,國中時因為練合唱,幾乎都沒上過正課,當上了高中後,音樂素養已經離我很遠,所以李叔同這三個字,在我的印象中,都僅是送別這首歌的作詞者,以及國中理化老師的介紹詞之一 ( 因為老師叫顏弘一,他都自稱是弘一大師XD~)
關於弘一大師的生平,就請大家看[ 電影欣賞 ] 一輪明月 (A Bright Moon ) -- 弘一大師傳記 這部電影,便略知一二。大師在俗世時,是引進西洋音樂的先驅,很多西洋歌曲都是經由他之手,填詞編曲後,然後流傳於世。也因為大師後來留學日本,所以有很多西洋歌曲流傳模式,都是先有日文版的歌曲,然後大師聽後覺得不錯,再填上中文歌詞的。這個模式,同樣重現在童軍界的兩位前輩劉元孝([ 童軍歌曲 ] 尋根之旅 (15) -- 臺灣團康歌曲之父 劉元孝 ( 唱和跳,Action Song ) )與方純青([ 童軍歌曲 ] 尋根之旅 (20) -- 臺灣翻譯童軍歌曲先驅 方純青 ( スカウトソング,Scout Song) )身上,所以不論是中國還是台灣,西洋樂曲還是童軍歌曲,都受日本的影響很大,而這也是我為何會選李叔同大師為本系列第一篇要介紹人物的主要原因。不過因為是童軍歌曲系列文章,還是以歌曲為主,以下主要介紹「送別」、「憶兒時」、「夢」、「秋柳」等四首比較讓人熟知的歌曲。
WEE SING系列影片,是兒童取向的音樂劇,最近才在網路上發現。畫質還算不錯,但最重要的是音樂與相關舞蹈動作,拿來教學用很好用。國內的兒童節目發展不算晚,不過這類的音樂教學影片,要到YOYO及MOMO這樣的兒童台出現後,才有陸續出現。而當發展到這樣的程度時,也才會有一群人專門為兒童創作歌曲,編排舞蹈。
影片中有不少你我熟知的歌曲,其中有些歌詞雖然不同,但旋律是一樣的,像兩隻老虎與小星星的旋律都是很常聽到的。以下是這部影片Wee Sing Together的相關歌曲,以及中文歌曲對照。
這首英文童謠The Farmer in the Dell是源自德國Ein Bauer ging ins Holz,是一種兒童圍圈圈的求愛遊戲演變而來,將Ein Bauer ging ins Holz歌詞作改編,然後換成目前The Farmer in the Dell的曲調,所以兩首歌曲有相當大的差異性。我們所唱的風兒吹過來,是用The Farmer in the Dell曲調沒錯,但真正源出還是得從德語的Ein Bauer ging ins Holz算起。
Hi-ho,[2] the derry-o
The farmer in the dell
The farmer takes a wife (2×)
Hi-ho, the derry-o…
The farmer takes a wife
The wife takes the child (2×)
Hi-ho, the derry-o…
The wife takes the child
The child takes the nurse (2×)
Hi-ho, the derry-o…
The child takes the nurse
The nurse takes the cow (2×)
Hi-ho, the derry-o…
The nurse takes the cow
The cow takes the dog (2×)
Hi-ho, the derry-o…
The cow takes the dog
The dog takes the cat (2×)
Hi-ho, the derry-o…
The dog takes the cat
The cat takes the mouse (or rat) (2×)
Hi-ho, the derry-o…
The cat takes the mouse(or rat)
The mouse (or rat) takes the cheese (2×)
Hi-ho, the derry-o…
The mouse (or rat) takes the cheese
The cheese stands alone (2×)
Hi-ho, the derry-o…
The cheese stands alone
很想說又是新系列的文章,但之前已經有寫過幾位,不能說沒有寫過,只是單寫童軍歌曲的相關來源,寫著寫著,總是會累積不少那種 :「啊~又是誰的歌」的想法。深深覺得還是回頭來再寫一次,想重新來介紹,大頭我所認為,對台灣童軍歌曲有影響力的幾位華人。
依舊健朗的 劉元孝 大前輩 (圖片來源: 北極星童軍團FB粉絲團 )
前面有相關人物介紹的文章,分別有「臺灣團康歌曲之父 劉元孝」、「台灣童謠之父 施福珍 」、「 臺灣翻譯童軍歌曲先驅 方純青」、「談 被中文化的西方民謠」,其中談被中文化的西方民謠,主要介紹的是李叔同 ( 弘一大師 ),而他也是下一篇要先被介紹的人物。
能找到這首原曲又是場意外,原本是在找小乖乖 ( Horch was kommt von draussen rein,Holla Hi Holla Ho,夏の山/この山光る/ 口笛ふ)的相關資料,而當進入一堆歌單的網站時,我的習慣就是順便聽看看其他歌曲,看有沒有熟悉的音樂,偶爾就會讓我遇到。那時還想一下倒底是哪首中文歌??因為真的蠻久沒聽到了。
Oh, my dear friend, I sing-a-ling-a-ling
with all my heart to you.
I hope there’ll be some thing-a-ling-a-ling
that I can do for you.
In autumn, winter, spring-a-ling-a-ling
and all the whole year through,
I’ll ring-a-ling-a-ling and ting-a-ling-a-ling
and sing-a-ling-a-ling for you.
這首列入唱與跳系列有點勉強,但要是再開個遊戲系列,就跳脫了童軍歌曲的範疇,只好將其還有用唸歌的方式,來視為還是童軍歌曲的範圍。這首「Who Stole the Cookie from the Cookie Jar?」,翻譯成中文就是「誰從餅乾罐裡面偷走了餅乾?」,有些眼熟對不對??沒錯,就是記名字遊戲中的「誰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裡?」
這首歌最早可追溯到Wee Sing -- Grandpa's Magical Toys (1988),算是歷史蠻悠久的,而中文遊戲名中「誰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裡?」,此時也可以知道,為何中文在敘述上不通順,因為正確的應該是如此描述「誰從那餅乾盒裡,偷走了餅乾」,這一切都是為了該原先的遊戲節奏相結合。至於說另一個名稱就更奇怪了,什麼「是誰偷了餅乾,藏在餅乾盒裡?」。餅乾不就應該放在餅乾盒裡??誰偷了餅乾藏在餅乾盒??有人會這樣說的嗎?? ( 跟我有同感的文章連接 : 剝雞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
相較於一般社團所出歌本,這書有比較多的歌曲來源內容,但也只是相對而言比較多,有很多還是沒有詞曲作者。而且相較於唱和跳,這書收錄的歌曲比較屬校園或康輔營隊創作歌曲。以下歌名後英文字母含意,A 常用歌曲,也就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歌;B 已寫歌曲,部落格中有介紹過的。其他大頭所不熟的,會在其後寫第一段歌詞,或相關詞曲創作人等資料,以便往後方便查詢。
這本算是簡易的張慶三版唱和跳,歌曲部分共75首,後面沒有附帶歌譜與相關資料的帶動唱內容,就不介紹了。既然名為唱和跳,就是除了歌曲外還有動作歌等相關資料。
唱和跳是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ISBN 957-530-369-5。
雖說是簡易的張慶三版唱和跳,但還是有些歌曲是張慶三版本沒有的歌,重點是有提到相關的歌曲歷史,好比Tum ba曾經上電視台表演過這部分,就對時代考據很有用。書中大部分歌曲都是大頭熟悉的,所以以下資料僅在不熟的歌名後面,附註一段歌詞、詞曲作者或相關資料。另外,A代表常用歌曲,B代表本部落格有介紹過的歌曲。
今天,是土風舞系博士Mato的生日,為了慶祝,特地寫第一篇有關土風舞(Folk Dance)的文章。但這只是找個藉口而已,其實之前已經寫過相關土風舞樂曲的文章,如小鞋匠(Shoemaker's Dance)、Dancing La Ba Do、環繞世界找朋友(Oklahoma Mixer)、Kye Kye Kule,一直都想把這系列獨立出來,但是找不到時機來做,畢竟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四體不勤的大頭只喜歡研究歌曲來源而已。不過,土風舞的確是在與國外交流時,很好運用的利器,且歌曲中只要是民族音樂,大部分都伴隨著民族舞蹈,如果單純只介紹歌曲,又覺得可惜,於是就從今天起開始獨立出來介紹第一首,來自斯洛伐克(Slovenská republika)的Horehronsky Czardas,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小野菊~~
To ta Hel'pa, to ta Hel'pa
(You town Helpa, you town Helpa)
To je pekne mesto.
(You're a pretty city.)
Av te Hel'pe, av te Hel'pe
(In you, Helpa, in you, Helpa)
Svarnich' chlapkov je sto.
(There are handsome boys!)
\\Koho je sto, toho je sto,
(There are many, there are many)
Nie po mojej voli
(But not to my liking.)
Len za jednim, len za jednim,
(After just one, after just one)
Srdiečko ma boli
(I've got an aching head.)
Za Janičkom, za Paličkom
(After Johnny, after Paulie)
Krok bych nespravila
(I'd take no more footsteps.)
Za Duričkom, za Mišičkom
(After Derrick, after Misha,)
Dunaj preskočila.
(I'd jump over Donau!) (the Danube)
Dunaj, Dunaj, Dunaj, Dunaj,
(Mother Donau, Mother Donau,)
Aj to širo pole
(And the widest fi-elds.)
Len za jednim, len za jednim,
(After just one, after just one)
Potešenie moje!
(My joy, my sweetheart!)
這本感覺是上一本介紹的書來得更平易近人,畢竟是跟小孩一起歡唱的歌曲,太過深澳的舊不會列入。大概有85%以上是大頭聽過,並知道改編成何首中文歌名的歌曲,有些是聽過,但想不起來的,完全沒有印象的,不到五首。
和孩子一起還唱的50首英語歌曲是由長瀨莊一著,吳鏘煌譯,采禾文化出版,ISBN 986-7817-06-0。
因為原書是日本人所編,可以看出引進日本的歌曲跟台灣有些差異,但亦可看出台灣跟日本的連結性。過去很多英文歌曲,其實是透過日本這管道傳來台灣,不論是台灣的日本時代,還是民國以後都是。不少是帶有動作的歌曲,這部分又是靠童軍與救國團的傳播能力,只不過大部分都中文化,極少數才是用英文教學。以下為歌曲目錄與相關中文歌名~~
接續上一篇,這首Land of the Silver Birch ( 銀樺樹的土地 ) 比較年輕,由Pauline Johnson所寫的詩歌所譜成,是加拿大民謠。歌曲感覺很像是美洲原住民的音樂,這就跟我們的高山青常被認為是原住民歌曲一樣的意思,高山青是為了描寫原住民的模樣而寫的電影主體曲,Land of the Silver Birch一樣是Pauline Johnson為了原住民而寫,自然有美洲原住民的曲風。至於Pauline Johnson何許人也??詳細的內容請見維基,因為只能用翻譯器,大概了解她是混血土著與荷蘭後裔所生的女作家。
Land of the silver birch
Home of the beaver
Where still the mighty moose
Wanders at w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o-oom
High on a rocky ledge
I¹ll build my wigwam
Close to the water¹s edge
Silent and st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o-oom
My heart grows sick for thee
Here in the lowlands
I will return to thee hills of the north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o-oom
Land of the silver birch
Home of the beaver
Where still the mighty moose
Wanders at w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m-diddy-ah-da, bo-oo-oom
原曲是很優美的詩歌,藉由描寫自然環境,來表達對於土地的關懷。第一段,描寫種滿銀樺樹的土地,是海狸的家,上面麋鹿成群,有藍色的湖水與岩石的岸邊,我將要回去;第二段,在高聳的山上,豎立我的帳篷,鄰近的湖水,依然安寧平靜有藍色的湖水與岩石的岸邊,我將要回去;第三段,我的心為你哀傷、為你跳動,無論在此地或其他地方,我會為你回到北方的山,依然安寧平靜有藍色的湖水與岩石的岸邊,我將要回去。
Land of the silver birch home of the beaver
Where still the mighty moose wanders at w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o-oom
High on a rocky ledge I'll build my wigwam,
Close by the water's edge, silent and st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o-oom
My heart grows sick for thee here in the lowlands
My heart cries out for thee, hills of the north;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o-oom
Land of the silver birch, home of the beaver,
Where still the mighty moose wanders at will;
Blue lake and rocky shore,
I will return once more.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o-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m-diddy-boom-boom, bo-oo-oom
美國童軍很喜歡唱這首歌,尤其是在露營與營火的時候,特別是在夜晚,唱這首歌是很有感覺的。所以這首算是由童軍來推廣到全世界,台灣這邊應該也是如此。
作詞:王毓騵
銀色的獨木舟,飄盪在綠波中,
對岸是我家鄉,美麗安詳,
山上糜鹿成群,路旁百花開放,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我心屬於你,美麗的故鄉,
既使我離開你,流浪他方,
我一定划回來,回來到你身旁,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這小船像金魚,自由自在,
游過來游過去,玲瓏輕快,
他送我到遠方,又把我接回來,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Di Li Ya Di Bon。
國內銀波綠舟的英文歌名最常見的是Silver Water Green Boa,這....。也難怪很多歌曲明明知道是外國歌曲,卻很難找到原曲,這種中文式的直翻還真有趣,連要GOOGLE回來都找不到,因為不合語法。
另外還有黑色海盜船的KUSO版本,基本上是不推廣,畢竟原曲意境這麼優美,救國團的團康團體總是把好好的一首歌給醜化。不過還是得介紹,讓大家知道原曲是哪首。
黑色海盜船
黑色的海盜船 盪漾在骷髏灣 對岸是你家鄉
不得不 ㄎㄧㄤ 尋找我心愛的 帶回到賊窩裡
算一下多少 算一下多少 總共是五百萬
====
2016.03.09 補充
義大利版本,可以看出,別的國家是如何對待這用詩歌譜成的民族樂曲,我們呢??
=====
2016.03.31 補充
しらかば林
しらかばばやし ビーバーのすみか
牡鹿のむれ さまよう
みどりおおい 水のほとり
われらまたかえらん いつか
※2部合唱では、以下を繰り返し歌うパートをつくる
ウンディアンカ ウンパッパ
ウンディアンカ ウンパッパ
ウンディアンカ ウンパッパ
ウンディアンカ ウンパッパ
補上日文歌詞
又是一首意外找到的歌曲,應該說兩首才對。原先我想找拜火歌(Tum Ba),先前找不到但卻找到Oh alele,意外將放假前丟出的問題解決;這次雖然找一些資訊,如羅大佑歌曲中,有兩首是有Tum Ba歌詞的,分別是不變的結局與黃色臉孔,但都不是我要的答案。然後在幼獅文化出版的唱和跳中,有提到Tum Ba是在民國56年的印地安舞蹈中有表演過(胡啟安紀錄),雖是民族舞蹈,也就是土風舞的一種,但目前資料僅到此,暫時無法向上搜尋;另外根據歌詞翻譯,又有可能不是印地安舞蹈,而是印度舞蹈,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之下,就先來解決划木舟與銀波綠舟這兩首歌(銀波綠舟下一篇介紹)。
written by Margaret Embers McGee
My paddle's keen and bright
Flashing with silver
Follow the wild goose flight
Dip, dip and swing
Dip, dip and swing her back
Flashing with silver
Swift as the wild goose flies
Dip, dip and swing
大學城,一個令大頭感覺熟悉但卻又陌生的名字。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也曾經唱過其中很多歌曲,但要說有什麼印象??還真的說不上來,也許天生就是害羞的孩子,雖然國中時曾經代表學校參加合唱比賽,也得過名,但對於在台上唱歌這回事,一向是畏懼的,更不用說是一個人唱歌。所以,對於這類歌唱節目還真沒甚麼興趣,只是突然間看到這本書,看了一下內容,就這樣沉浸在書中世界兩三個小時,然後才曉得,原來這其中也有我的青春在裡面。
大學城是民歌運動末班車,這時已經算是用商業化的手法,去包裝還有民歌味道的大專歌手。就有如現在的歌唱選秀節目一樣,一開始會讓人覺得很有特色,辦了好幾年後,慢慢發現,似乎越來越難看到優秀的人才。也許是後來看多了,會開始比較,所以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也許就真的沒人了,畢竟台灣就這麼點大,有多少資源可以培育音樂人才??更別說所謂一窩蜂現象了。辦了十年的確不容易,但大概第五年後差不多就走下坡了,也難怪當我真正會黏在電視機前的時候,會對這樣的節目沒興趣。雖然有印象,縱使唱過飛揚的青春、神采飛揚與年輕的感覺,喜歡怎麼走、守住那一片陽光,但我還真的不知該如何說出我記憶中的大學城。所以就從歌談起吧!!!!
沒想到這首歌的原曲歷史這麼悠久,至今起碼四百多年的歷史,被Ravenscroft Songbook所收錄(1580年),是至今最早的資料。算是很古老的蘇格蘭民謠,連本能寺之變都晚了兩年,信長地下有知,大概也會嘆惜,早知就先唱完就再切腹了(咦~)
Scotland's Burning, Scotland's Burning
Look out, look out
Fire Fire, Fire Fire
Pour on Water, Pour on Water
為了找出網路上比較不常見的歌曲,於是就到圖書館借了幾本有關童謠的歌本。主要是英文歌曲部分,中文歌曲的書略看了內容,大部分都不是我所需要的,最後就借了三本。當然是可能將別人的著作就這樣上傳,而且也沒必要,我要的是歌名,能用關鍵字來查網路上有沒有影片,這才是重點。只是光打歌名目錄,並確認是哪首歌,就花了我好幾個小時,還真累。
英文童謠民歌(my favourite scongs )是由書林出版,ISBN 957-586-820-X。
共69首歌中,有一半是聽過,且找到相關中文歌名的,成果還不錯,而且還找到一些可以馬上當文章題材的歌曲,算是累得有價值。只是除了打字很累外,聽歌也聽得很累就是,聽到最後都會產生混亂,都會覺得耳熟,但又想不起來是何時聽過,歌名又是什麼。下段就是目前所整理的資料,括號裡就是中文歌資料,至於其他符號,是我自己參考用的,不用在意。
這篇文章要介紹的歌,大概是至目前為止,最讓我不知該如何說起的一首歌。因為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影片不少,相關文字資料也不少,但就是找不到一篇可證明,這首歌是來自何處的資料。因為光是歌名,就可以找到好幾種,每看到有關鍵字的影片,就是一首首確認。目前可以確信的部分,這是這首歌來自墨西哥,是首用加利西亞語(西班牙官方語言之一)所演唱的歌曲。也就因為是不那麼熟悉與好找的語言,所以找了好幾天還是只能找到影片,卻找不到相關出處來源,甚至歌詞與唱法都好幾種,就只好歸類為動作歌,無法變成尋根之旅系列。
在放三天連假的前一天,先把這首歌丟在童軍歌曲的粉絲頁提問,一方面希望大家也能一起找,可以提供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也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要寫這樣一篇文章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光找影片就可能花掉好幾天時間,而要從中找到歌曲出處,更是難上加難。像一開始所放的影片是來自香港的Hok ka ling ka與來自日本的アレレエール,雖然感覺是差異性蠻大的兩首,但因為很多節奏與關鍵字上有雷同之處,便斷定是同首歌,但僅此兩部,還不一定找得到其他類似影片。有時找歌不是有相關關鍵字可找,就是福臨心至,有點運氣才行。像第三部影片是因為找拜火歌時偶然聽到,結果就這樣陸續找到第四部、第五部影片,關鍵字確定後,就容易找到相關影片。
大頭沒看過「老師,斯卡也答」這部電影,但我知道「老師,斯卡也答」這首歌,只是沒想到這部電影不但有同名主題曲,連平常聽到的歡迎歌與歌聲滿行囊都是這部電影的配樂,後面兩首是童軍活動中常用歌曲,前者在大學社團歌本中會有,早期也都是活動中會用到的音樂。
作詞:吳念真 作曲:凌譽
讓我們拍手歡呼迎接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
看你親切又和藹 山花也都為你開
歡迎歡迎歡迎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
歡迎歡迎歡迎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
**讓我們動腳動身又動手 一把踢你下山坡
**看你頭破又血流 山花跟著笑呵呵
**你來我來大家來 一把踢你下山坡
**你來我來大家來 一把踢你下山坡
( 紅字為電影版歌詞 )
讓我們高聲唱歌歡迎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
帶著熱情和關懷 同把大地來灌溉
歡迎歡迎歡迎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
歡迎歡迎歡迎你 歡迎你到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