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於弘一大師的印象,就是送別這首歌的作詞者,上國中時,因為理化老師叫顏弘一,便對弘一這兩字印象更深,卻也沒忘了大師的俗名是李叔同;後來在寫童軍歌曲這系列文章時,才又發現『憶兒時』這首歌曲也是李叔同作詞,也才知道原來他留學日本後,是帶著不少歌曲回國,並翻成中文,然後又多知道了「秋柳 (In The Sweet By And By)」也是大師作品;一直到最近看完一輪明月這部電影,又再確認,大師也有翻唱「夢 (Massa's in de Cold Ground)」,然後還是南山律這分支的中興者。

 

一輪明月  

 

在看電影前,真的對於弘一大師的印象很少,看完之後才知道真的是不得了的人物,除了是西洋藝術與西洋音樂引進華人世界的先驅外,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大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在到佛教方面的成就,其弟子 -- 豐子愷和劉質平也都很有成就,特別是豐子愷,還是中國最早的漫畫家。電影部分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的到,就不多作心得發表,這篇主要對其作詞歌曲來研究。

 

 

 

最初聽到秋柳,是在黑皮與白牙這部電影中,小時候並沒有聽過這首歌,問一些大五至十歲的朋友,也都沒聽過。所以推論大概如影片中的人物歲數,應該是五十歲以上的人才有的記憶,不過不管是不是那個歲數,只要聽過這首歌,就會很有印象。原本以為是國內哪個作曲家的大作,後來看到李叔同作詞,就聯想到了這也許是外國翻唱歌曲,果不期然,是Joseph P. Webster所作曲,教會詩歌 In The Sweet By And By

 

 

我選的音樂演唱比較輕快,正常是比較平板柔和,一般教會較常演唱的速度,但這首真的比較好聽,所以拿出來分享。而這首應該跟送別憶兒時一樣,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期,所帶回國來教授的美國民謠。不同的是,這首歌原曲還在教會中流傳 (聖詩歌 542首),送別憶兒時兩首原曲,反而在日本與華人世界保留了下來。

 

 

這首夢 (Massa's in de Cold Ground)」比較特別,是李叔同前往日本留學時,就已經翻唱,並在其母親的葬禮上演唱。所以表示清末時,已經有些西洋歌曲已經流傳,只是能接觸的不多,而像李叔同那樣家裡富有,有緣學習的更少。音樂一直到現在,還是要有點經濟基礎才有辦法接觸,要能作詞作曲甚至要花更多的功夫,現在如此,古時更為嚴重。

 

 

馬撒永眠黃泉下是這首歌比較常聽到的版本,雖說如此,網路上還是找不到影片,所以先放上日文版的。一般是用來葬禮之上,所以要傳唱有難度,當初是因為音樂課才聽過,之後很少聽到這首歌。

 

 

看完電影再來聽憶兒時,會比較有感覺,真的是歷經歲月磨練,才知道作詞好壞,可決定其流傳年份。

 

電影很有深度,真的建議去看過一遍,然後才會對於這些歌與弘一大師本人,會有更深刻的印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的大頭 的頭像
    快樂的大頭

    童軍オタク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