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活動算是拍了不少歌曲教唱影片,都是在羅淑真老師的課程上所拍攝的,因為有些真的不會唱,就算有簡譜,有時也因為內容錯誤,讓我想不起是哪首歌,但羅老師一唱,馬上就聯想起來了。代正大哥與伙伴也唱了不少歌,但都在營火場上居多,往年這類場合拍攝不易,也就不習慣拿相機來攝影,但有機會還是會寫在筆記本上,大致上沒有遺漏太多。如果真的忘了的話,那就別提醒我了...XD~
大頭在這一次一共拍了八部影片,其中兩首各拍兩次,所以一共有六首歌。這六首分別是「A SI KO MO MA KAN LA(是否拿你汗來換,龍騰虎躍)」、「來來來」、「紳士和帽子」、「阿羅偎得(Alouette)」、「潑水歌」、「LU LA LA」,其中第一首「A SI KO MO MA KAN LA(是否拿你汗來換,龍騰虎躍)」會特別再寫篇文章介紹;之後兩首「來來來」、「紳士和帽子」,還在找資料中;「阿羅偎得(Alouette)」介紹過了,至於「潑水歌」與「LU LA LA」,則是個人找很久,一直找不到出處的兩個大難題,就看有沒有運氣找到來源了。
另外像是「Banaha(バナナ,香蕉歌)」這首歌,雖然在我上課時有特別提到,但原始文章「文明帝國6 音樂」不是特別以童軍歌曲的角度寫的,這部分還會再重新寫一篇介紹文章。而其他有介紹過的歌曲,或伙伴在活動中有演唱過的歌曲,會在後段用簡短的方式做介紹。
「小野菊 ( Horehronsky Czardas,幽谷少女,Horehronsky Čardáš)」對大頭來說是相當具代表性的歌曲,這是我進入童軍之前就學會的歌,跟萍聚同為第一次參加戶外活動所學。這首的確不是來自韓國,而是斯洛伐克(Slovenská),而如說原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相信大家就知道在哪了。
「J J Ko Le ( チェッチェッコリ,Che Che Kule )」是迦納童謠,不過我們學到的是日本版本,是由前國家研習營的趙錦水校長在菲律賓受訓時所帶回來的歌曲,大概是民國60~65年之間的事。
「小鞋匠 ( Shoemaker's Dance,いとまきまきの歌,いとまき )」是瑞典童謠,但受到是從日本引進的影響,這首歌的唱跳比較趨近於日本版本,原歌曲跟小野菊一樣,是土風舞形式。
「Dancing La Ba Do ( 難八度,Labado Dance,Tańczymy labada )」應該是波蘭民謠,引進台灣的年代為1995年在荷蘭舉辦的世界大露營之後。
「捕魚歌」不是原住民歌曲,而是當時在花蓮教書的張人模所詞曲。
「蝸牛與黃鸝鳥」一樣不是團康歌曲,原詞曲作者是國內有名的左宏元,除了這首兒歌外,像是醜小鴨也是左宏元的作品。不過現在的歌詞版本與原版有些許差異,在唱和跳全集 P.178的「蝸牛」,才是原版歌詞,這部分也會另找時間介紹。
「綠油精(This old man)」原是英文童謠,我想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吧...。
「小小羊兒要回家」是由姚敏詞曲創作,算是海派歌曲,而原唱張露,是大家熟悉的港星杜德偉的媽媽。
「沙里洪巴」是新疆哈密民謠...
「小毛驢」是陝西民謠
「頭兒、肩膀、膝、腳指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倫敦鐵橋垮下來,拜訪女童軍 )」這首歌,雖然大家都知道是代入倫敦鐵橋垮下來的旋律,但卻沒人知道,原來會這樣唱,也是受到日本的影響。只有我們、日本與曾受到日本殖民的國家,才會將倫敦鐵橋垮下來的旋律,填上頭兒、肩膀、膝、腳趾的歌詞,而其他各國,都是唱真正的「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這首正統英文童謠。
========
繼續閱讀
快樂的聚會 (八) 談 童軍歌曲的教育意義與服務員該扮演的角色
快樂的聚會 (九)
快樂的聚會 (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