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童軍歌曲 (50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首是在找阿美族與邵族迎賓歌曲的關聯性時意外發現,然後才知原來我們誤會了六十多年,而六十多年前即由名音樂人呂泉生採譜編曲,改編成合唱曲 快樂的聚會。在此之前,於1922年時,張福興先生在水社採譜,作成親睦歌。明明有這麼多資料,結果我們還能當成情歌唱了這麼多年。( 相關資料 : 日月潭邵族的非祭儀性歌謠* 、 聽見殖民地: 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呂泉生 快樂聚會 1948 )

 

 

 

ka wu ka wu pin to si yo la ma sen Heya
卡烏卡烏平多西有拉馬線 嘿呀
ka wu ka wu pin to si yo la ma sen
卡烏卡烏平多西有拉馬線
ha ha lu lu lu lu
哈哈嚕嚕嚕嚕
lu lu lu lu yo wu
嚕嚕嚕嚕喲烏
ka wu ka wu pin to si yo la ma sen
卡烏卡烏平多西有拉馬線
a yi ya na to sa na si ho han
啊伊呀那多姍那西和漢
a yi ya no lin na san na do si yeo do la go lian
啊伊呀諾林那姍那多西有多拉過連
pin pin pon pon pin pon pon
賓賓碰碰賓碰碰
hei a hei a hei yi ya
嘿啊嘿啊嘿伊呀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文章提到,目前流行的阿美族迎賓舞曲,是50多年前由台東馬蘭部落的盧靜子改編邵族的傳統音樂而成 ( 除第一段的殷那呀之外,第二段與第三段歌詞與旋律為邵族音樂改編 ),今天就來介紹這首邵族音樂 -- 杵歌,亦稱為賞月舞。

 

 

 

月亮啊已經出來喲
美麗的月亮爬上那東邊的山坡
我們趁此良宵跳舞唱歌


朋友啊快來快來喲
皎潔的月亮已經照上了椰樹
來啊大好夜色跳舞唱歌

 

Naluwan to i na naya oho ha ya .

naluwan to i na naya oho ha ya.

Ho i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i yang hey.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hayang.

Ho I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寫這系列文章,還真的不曉得有這麼多歌曲妾身不明,加上童軍伙伴對於這部分一直是不求甚解,學長姐說什麼就是什麼,歌本上寫是山地歌曲、歌謠就是原住民歌謠,以至於有很多歌曲就這樣被誤解了近半世紀以上,像霧社情歌,當年明明就有名作曲家為其譜曲 ( 呂泉生 邵族 快樂的聚會 1948 ),卻可以一直錯到現在。而在寫文章的同時,也覺得有必要將目前個人認定是否為原住民歌曲的方式做個解釋,一來讓大家了解,為何在文章中會認定某首歌不算原住民歌曲,另一方面也希望拋出這樣的想法讓大家討論,到底文章所抱持的論點對不對,證據夠不夠說服別人,還是說會有人用別的證據來推翻我的看法 ( 我很希望有,真的!! )。

 

( 這部影片在YOUTUBE留言底下有很多批評....原曲應該是取自電影黑森林的慶豐年,外加一堆有的沒的  )

 

像影片中的歌曲就是四不像,除了電影黑森林中慶豐年的開頭外,後面還可以聽到台語歌椅子拿來坐的旋律。這樣的歌曲可以推斷是當初非原住民的創作,以現在的時空環境,這樣的唱法然後放上網路,原住民的感受就跟我們聽到外國人唱著一堆不知唱什麼的中文歌一樣,真的是一種糟蹋。所以才需要定義原住民歌曲,這樣我們才知道哪些歌是傳統原住民歌曲,哪些歌又是非原民的創作。但我想會發火的另一項原因,是穿著不合格的服裝吧~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年很多原住民歌曲是沒有歌名的,這就跟詩經中大部分的詩一樣,作詞者並不會特地為作品命名。所以很多原住民歌曲沒有歌名,只會知道是誰做的,然後用在什麼時候。例如前面介紹的迎賓舞曲也不是歌名,是指迎賓時會用到的那首歌而已。本篇介紹的黑森林的歌名來源比較奇怪,這首歌原名為小郎為什麼不說話,但因為是電影 黑森林 ( 邵氏電影 1964 ) 中的插曲,當有原住民語版本出現時,發覺套用原歌名很奇怪,所以才稱為黑森林。

 

 

曲 周藍萍   詞 易凡 

小河流水響嘩嘩呦,樹上小鳥叫喳喳呀

七根琴弦沒有啞呦,小郎為什麼不說話

嘿呦嘿呦呵,小郎為什麼不說話

水入大海不會響呦,鳥兒雙飛不會唱呀

琴弦不彈自然呀呦,小郎多情不說話

嘿呦嘿呦呵,小郎多情不說話

桃樹開花紅豔豔呦,月桂開花香又甜呦

一樹桃花一樹桂呦,小郎你愛哪一邊

嘿呦嘿呦呵,小郎你愛哪一邊

桃花豔豔我不愛呦,月桂香甜我不採呀

我愛水上白玉蓮呦,玉蓮它是花中仙

嘿呦嘿呦呵,玉蓮它是花中仙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美族應該是大家印象裡,在原住民之中最喜歡唱歌跳舞的了,這或許跟阿美族族群在花蓮地區,尤其是像太魯閣這樣的觀光景點,常常有表演的印象有關。這首迎賓舞是阿美族音樂中最讓人熟知的,不過其他各族一樣都有自己的迎賓舞曲,只是沒有像阿美族的歌曲那讓人熟知罷了。目前流傳的版本是盧靜子演唱版,於50年代時改編邵族傳統歌曲而成。同時期另有電影黑森林的慶豐年,電影吳鳳的狂歡舞曲,有同樣的殷那呀旋律。


 

 

殷那呀殷那呀殷海洋 殷那呀殷那呀殷海洋
哦伊呀哦伊呀哦海洋 殷那呀殷那呀殷海洋
哦伊呀哦伊呀哦海洋

 


Naluwan to i na naya oho ha ya .
naluwan to i na naya oho ha ya.
Ho i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i yang hey.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hayang.
Ho I naluwan to i na naya ho .

 

( 第一段歌詞即是我們常聽到的 殷那呀 )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阿美族amis歌曲,最讓人熟知的中文歌名,應該是思婚記,但YOUTUBE上卻搜尋不到影片。在遍尋不著阿美族語的歌名後,只好用海底撈針的方式,試著聽每首阿美族的歌曲來確認。這方式雖然又笨又累,不過倒是確實找到了兩首不同歌名的歌曲,首先找到的是林玉英的尋情郎,這是有最多影片流傳的;再來就是待嫁女兒心,但這歌名太菜市場化了,目前就只能找到一部影片。整合這些歌名,應該稱這首是阿美族版的望春風才是。

 

 

Ina-aw haya ama-aw so-lolen kako ina
ki-li-men ko fa-'inay ako
matoka-dafo namo ina
anocaayi kamopisolol to-tiren ako ina
o-maan a-ya kokaponamo
a ciwawa itakowanan

ina-aw haya ama-aw so-lolen kako ina
ki-li-men ko fa-fahi ako
matoka-dafo namo ina
anocaayi kamopisolo to-tilen ako ina
o-maan a-ya kokaponamo
a ciwawa itakowanan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有很多歌曲,是被誤認為原住民歌曲的 ( 過去稱為山地歌曲 ),像是高山青與本篇文章要介紹的站在高崗上。這首站在高崗上,是電影阿里山之鶯的插曲,跟影片裡頭很多歌曲一樣,都是當時為了電影所創作的歌曲,頂多稱為有原住民風的音樂。偏偏這首站在高崗上,無論在音樂上或歌詞上,一點原住民的感覺都沒有....至於說會列在這分類的理由,主要是拿來對照與說明之用。

 

 

作詞:司徒明  作曲:姚敏

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
巍巍聳起像屏障呀喂
青青的山嶺穿雲霄呀
白雲片片天蒼蒼呀喂

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
郎在崗上等紅妝呀喂
青青的山嶺穿雲霄呀
站著一個有情郎呀喂

我站在高崗上遠處望
那一片綠波海茫茫
你站在高崗上向下望
是誰在對你聲聲唱

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
郎情妹意配成雙呀喂
青青的山嶺穿雲霄呀
我倆相愛在高崗 在高崗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漢開國名將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等到做了大將軍後,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過去,就沒有如此的成就,於是便編了一套舞法,讓後世能藉由這樣的方式,來自我勉勵。這樣的舞法傳到國外後,被貝登堡爵士得知,覺得其精神符合幼童軍需要,於是將其舞法融入叢林奇談的遊戲中。

===== 民明書房刊 『餓蛇舞的由來 =====

 

 

別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餓蛇舞的確是幼童軍活動中會出現的舞蹈之一,其由來是根據叢林奇談,卡阿的遠征(Kaa's Hunting)章節中,有關大蟒蛇卡阿與猴群班大洛對決的場景,來編排的舞蹈之一。故事中的卡阿在捕抓猴群時都會跳一段舞蹈,發出具有魔力的聲響,此時班大洛就如被魔法定住般的靜止不動,接著卡阿就一個個把牠們吞下肚。這樣的舞蹈不只台灣有,世界上各國的幼童軍之中,只要其活動概念依據叢林奇談的,都會有這段舞蹈。只是目前國內的餓蛇舞在不了解最初編舞的精神之下,逐漸偏離軌道,成為一個四不像的表演方式。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的兔子舞 I ( Sho-jo-ji,Come Come Everybody,証城寺の狸囃子 )是台灣限定,這篇的兔子舞所用的Letka Jenkka則是世界通用。原曲來自芬蘭,舞步也同樣來自芬蘭。嚴格來說,不應該稱為兔子舞,而是企鵝舞( PENGUIN'S GAME ) 才對。目前流行的舞步是由芬蘭傳統舞步中改編而來,原本的音樂也因搭配舞步而有所變化,先來介紹原先的舞步。

 

( 影片中 01:50至03:20 的內容 )

 

音樂:44 拍、每分鐘約40小節。

隊形:全體成一路縱隊,或若干人各成一隊,或二人並肩,交叉牽手面向方向線,或數人成一橫排,在背後交叉牽手面向方向線。

舞法:

14拍)左足輕跳右足跟右前點,(1)左足輕跳右足尖點在左足旁(2)左足輕跳右足跟右前點(3)右足併左足(4)

24拍)同1動作,但用右足跳左足點。

34拍)併足前跳(2拍)併足後跳(2拍)

44拍)左足起向前小跑四步。

註:以上動作不斷反覆。

若用雙人隊形,第四小節時男可在原地踏四步同時將女伴帶至左邊,重複第二次時再將女伴帶回原位。或男在原地踏四步,女向前四步換舞伴。

在法國流行第四小節舞伴相對,男子要假裝吻女伴。

 

以上為張慶三所收錄版本,但影片中內含沙蒂希跳,其版本比較接近維基百科所述內容

 

Jenkka ['jeŋkːɑ] is a fast Finnish partner dance originated in Finnish folk dance, the Finnish version of Schottische. It is danced to the music in 2/4 or 4/4 time signature of about 140 beats per minute.

Men and women do similar steps. The initial dance position is the man is to the left of the woman both fac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ine of dance, with their inner arms on each other's waists. The dancers go forward in a run similar to Polka: "left-right-left-hop(on the left foot)", "right-left-right-hop". After than they join the free arms, assume the face-to-face closed dance position and proceed with the chain of pivot turns stepping "left-right-left-right" or "left-hop-right-hop". The runs of similar steps are normally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s of musical phrases.

Georg Malmstén composed many Jenkkas.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兔子舞,分類上屬準土風舞中的舞會遊戲。這篇介紹的歌曲,中文版本歌名是小白兔愛跳舞,相信沒有人沒聽過,而這也是稱為兔子舞的原因之一。前面的文章也提過,這首原曲是日本童謠 証城寺の狸囃子,但這只是指歌曲的原曲,實際上舞曲的原曲並不是來自日本,而是美國的Sho-Jo-Ji (The hungry Raccoon,飢餓的貍)。一來,美國的編曲與節奏比較輕快,比童謠更容易讓人接受,再者,在那個禁止日本文化與語言的年代,是不可能在公開場合播放日本歌曲的,所以用於兔子舞的歌曲就變成Sho-Jo-Ji (The hungry Raccoon ),而不是証城寺の狸囃子了。

 

 

Sho sho sho-jo-ji,

sho-jo-ji is a raccoon.

(Shojoji是隻小貍貓)

He is always hungry

(一天到晚總是餓)

so he sings of koi koi koi.

(所以他唱來!來!來!) ***日語中的来い (koi)***

He will rub his head and tummy,

(揉著頭頭和肚皮)

rub head and rum tum tum.

(揉啊揉的揉屁屁)

 

Macaroons and macaroni,

(馬卡龍和通心粉)

jelly beans, and pink abalone,

(果凍豆和粉紅冰淇淋)

koi, koi, koi, koi, koi, koi

(來!來!來! 來!來!來!)

All he says is koi koi koi

(說來說去就是來!來!來!)

 

Sho sho sho-jo-ji,

sho-jo-ji is a raccoon.

(Shojoji是隻小貍貓)

He is always hungry

(一天到晚總是餓)

so he sings of koi koi koi.

(所以他唱來!來!來!)

Always a-hungry very hungry

(總是餓 非常餓)

that's why he sings of koi

(所以他唱來!)

 

Sho sho sho-jo-ji,

sho-jo-ji is a raccoon.

(Shojoji是隻小貍貓)

He is always hungry

(一天到晚總是餓)

so he sings of koi koi koi.

(所以他唱來!來!來!) ***日語中的来い (koi)***

He will rub his head and tummy,

(揉著頭頭和肚皮)

rub head and rum tum tum.

(揉啊揉的揉屁屁)

 

Makeruna makeruna,

(不能輸 不能輸) ***負けるな負けるな ***

osho-san ni makeruna

(不能輸給和尚喔) ***和尚さんに負けるな ***

Koi koi koi koi-koi-koi

(來!來!來! 來!來!來!) *** 来い来い来い 来い来い来い ***

Minna dete koi-koi-koi

(大家都來!來!來!) *** 皆出て 来い 来い 来い ***

!@#$% 這段基本上就是外國人唱日本歌詞 %$#@!

 

 

Sho sho sho-jo-ji,

sho-jo-ji is a raccoon.

(Shojoji是隻小貍貓)

He is always hungry

(一天到晚總是餓)

so he sings of koi koi koi.

(所以他唱來!來!來!)

Always a-hungry very hungry

(總是餓 非常餓)

that's why he sings of koi

(所以他唱來!)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紅河谷算是很有名的世界名歌曲,不過童軍伙伴比較熟的版本,應該由劉元孝老師所填詞的微風吹過原野。紅河谷中文版的歌詞對伙伴可能比較陌生,不過這中文版本算是譯詞,是比較容易了解原曲的歌詞內容。然後這首歌因為旋律簡單優美,所以很容易拿來當成唱跳用的歌曲,自然也有土風舞的版本。

 

 

Red river valley  Roy Acuff American Folk Song

From this valley they say you are leaving
We shall miss your bright eyes & sweet smile
For you take with you are of the sun-shine
That has brightened our pathway for a while

For a long time my darling I’m with you
For the sweeper you never would say
Now at last you’re my thumper And that is
for they say that you’re going away


Then come & sit by my side if you love me
Do not hasten to bid me adieu
Just remember the red river valley
And the cowboy has loved you so true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鴨子舞,在國內俗稱美國鴨子舞,但在我看過這首歌的來龍去脈之後,就決定叫鴨子舞就好。因為這首歌的確有被稱為鴨子舞(Der Ententanz),但在美國卻是稱為雞舞 (Chicken Dance),整個歷史發展有如雞同鴨講般的有趣。相關演變歷史,因大頭還在學習土風舞中,所以就請參考專家的部落格 ( 美國鴨子舞 - 瑞士,比利時,德國 - 青蛙的窩 - udn部落格 ) 。簡單敘述演變過程,原曲是Tchip Tchip,由瑞士手風琴演奏家Werner Thomas所創作,然後經比利時的音樂製作人將音樂散播到整個歐洲,此時在德國正式歌名為Der Ententanz(The duck dance)。接著就是有美國人到了德國聽到這首歌,就誤將被戲稱Vogeltanz ( little Bird dance)的歌名帶回美國,一開始是被稱為小鳥歌,後來奧克拉荷馬州想重新介紹這音樂,在經過考據下,想以鴨子舞的原貌呈現,結果借不到鴨子的布偶,只借到雞的布偶,結果在美國就變成雞舞了。這段歷史頗好笑,但卻也是很多歌曲在各國流傳演變的真實案例之一,就好比Tum ba一樣,在國內不也莫名其妙變成了拜火,然後還衍生了一堆穿鑿附會的說法。

 

 

 

原曲是有歌詞的,不過跳舞時都沒有聽過有歌詞版本的,決定就省略介紹歌詞了。也因為是土風舞系列的文章,除了一開始介紹最初原曲外,後面的影片就盡量用跳舞的版本。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紹了那麼多次俗稱拜火歌的Tum Ba,這首歌的尋根工作總算可以暫告一段落。不過在找這首歌的相關資料時,同時也找到了另一首Zum Ba的音樂,因為這首歌在國外也稱為Tum Ba。看影片流傳的狀況,不是當初引進時就弄錯歌名,就是想跟Tum Ba (拜火歌)有所區別。總之,對於這類靠拼音才能傳唱的歌曲,在沒辦法確定國家來源的情況之下,要能找的影片甚至相關資料,真的要靠點運氣,然後就是憑直覺來確認,到底是不是曾經聽過或是看過歌譜的歌曲。

 

 

 

zumba, zumba, zumba 

zumba, zumba, zumb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應該算是Tum ba這首歌討論系列4.0版了,從一開始發現目前拜火的動作是經由日本的Vista ( 印地安歡呼 ) 的動作演變而來 ( 此為1.0版,相關連結 : Tum ba與vista拜火動作的由來 );再由日本伙伴的相關資料確認,Tum Ba ( 拜火歌 ) 這首歌也是從日本而來 ( 2.0版,並確認國內的唱法有誤,相關連結 :  拜火歌 ( Tum ba,阿雷阿雷伊,ツンバレリツンバ ) ) ;第三次,則是專心在寫土風舞系列時,找到最初引進國內時所搭配的舞蹈動作 ( 張慶三版本,其實還有兩個舞蹈版本,進入3.0版,相關連結 : 阿雷阿雷伊 ( TUM BA,拜火歌 ) )。本以為就此可以完整結束考古工作,沒想到卻也因為土風舞的關係,讓我找到跟Tum ba歌詞很相似的Tumbalalaika ( 俄國猶太人情歌),然後就這樣不小心發現了日本以外的演唱版本,於是4.0版就這樣開始了。

 

 

( 影片來源 : 法國 )

 

TUMBA TA TUMBA

 

Low chant- Tumba ta tumba, Tumba ta tumba

 

Verse
Ah-lay-ah-lay-i, Ah-lay-i, Ah-lay-i, Ah-lay-i
Ah-lay-ah-lay-i, Ah-lay-i, Ah-lay-i, Ah-lay-i.

 

Tay tumba tumba ta tumba tay
Tay tumba tumba ta tumba tay.

 

Ta tumba ti, Ta tumba tah,
Ta tumba tumba tumba tumba tumba tah.
Ta tumba ti, Ta tumba tay
Ta tumba tumba tumba tumba tumba tah.

 

Aahh, aahh-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要從一則編舞的故事,來告訴大家土風舞與社交舞之間的淵源。沙漠之歌是台灣土風舞萌芽期最早的舞曲音樂之一,原曲名是Song Of The Nairobi Trio ( 內羅畢三重奏之歌 ) ,另一說是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 。為何不直接稱為內華畢三重奏之歌或阿拉伯恰恰呢,而要稱為沙漠之歌呢??這跟那個禁舞的年代歷史有關,只是說來話長,有興趣的先看相關原文敘述 ( 百度百科 沙漠之歌 ,張親民CMC(3C整合師) CMC懷舊:土風舞的王-沙漠之歌舞曲 ),個人分析會寫於本篇文章後段。

 

  

本舞曲算是早期相當流行的土風舞音樂,旋律簡單又特別,聽過一次後就很難忘,也就很容易拿來教學之用。舞步部份也不難,跟雙人恰恰一樣,算是雙人土風舞中的基本版。前面所提到的兩個歌曲源出,分析內容後,以Song Of The Nairobi Trio ( 內羅畢三重奏之歌 ) 的說法可信度最高,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的說法可能是誤解。沙漠之歌的由來,可能是當時有部電影叫沙漠之歌 (The desert song),在怕說抄襲美國電視作品的情況下,就用了一個跟原曲毫不相干的電影名稱來用,而Song Of The Nairobi Trio的創作年代為1953年。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介紹過國內拜火歌 ( TUM BA ) 歌曲與動作的來源,從一開始由日本童軍ビスタ ( Vista,印第安歡呼 ) 的動作推斷,目前的拜火歌的動作是從日本而來 ( 相關連結 Tum ba與vista拜火動作的由來 );再由日本伙伴的相關資料確認,Tum Ba ( 拜火歌 ) 這首歌也是從日本而來,而目前國內的唱法是有問題的 ( 相關連結 拜火歌 ( Tum ba,阿雷阿雷伊,ツンバレリツンバ ) ) 。在解決了動作與歌曲的來源後,接下來就隨著最近的主題土風舞,來告訴大家,Tum Ba ( 拜火歌 ) 引進國內時,最原始的活動帶領方式。

 

 

 

音樂:2/4 

預備舞姿:不分舞伴成單圈,全體牽手面朝方向線。

舞法

 

一、1-4拍 ( 8拍 ) -- 上半身前彎,右足起向前走四步 ( 1-4 ),仍然彎身,右足在前重踏二下雙手在前拍手兩次 ( 5,6 ),右足向後踏,不置重心,上身轉向圓心,雙手上舉 ( 7 ) ,停 ( 8 ) 。

    5-16拍 ( 24拍 ) -- 同 ( 1-4 ) 小節三次。

  

二、17-20 拍 ( 8拍 ) -- 面朝圓心,雙手上舉,右足起向前四次點踏步,身體微右、左轉。

    21-24 拍 ( 8拍 ) -- 雙足分跳,然後不斷提踵振動,雙手自體前交叉而上攀,手腕振動。

    17-24 拍 ( 16拍 ) -- 重覆以上動作,惟後退。

 

三、25-28 ( 8拍 ) -- 右足起用四次土著踏跳步右轉一圈。

    29--32 ( 8拍 ) -- 保持手姿,向右四次單足跳,右手在上 ( 1-4 ) ,反向同上,左手在上 ( 5-8 )。

 

四、33-36,33-36 ( 16 拍 ) -- 右足向前重踏 ( 1 ) ,右足原位踏 ( 2 ) ,右足後踏 ( 3 ) ,左足原位踏 ( 4 ) ;以上動作共做四次,不斷向右移動。同時全體牽手,於1、2拍時向斜上推出,3、4 拍時縮回。

 

全舞重複一次後,不段做第四段動作直到音樂結束。

( 按照原文內容複製 )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介紹這麼多土風舞的歌曲後,個人認為,國際土風舞之中,有兩個是必需要學的。第二個是先前介紹的奧克拉荷馬混合舞,因為是這是最簡單的雙人舞之一,歌曲又是大家很熟悉的美國民謠--稻草裡的火雞,加上又有環繞世界找朋友這樣直接用歌詞來教學的方式,是很容易就能學會的第一首雙人土風舞。而第一首,則是最早引進國內的國際土風舞 -- 水舞 。

 

 

U'sh'avetem mayim be-sasson Mi-ma'ayaneh ha-yeshua

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

mayim, mayim, mayim, mayim mayim b'sason!

水 水 水 水 水 喜悅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寫上一篇泰雅族 哩姆依索啦時,因為聽起來的感覺很像,所以不小心將l lu ngn simu baray la當成同首歌,後來聽到織布歌 ( Uyas Tminun )才發現不是。但再仔細聆聽確認後,發現似乎不是歌曲的感覺很像,而是曾經在哪聽過....果不其然,原來曾經在廣告中聽到這首歌。所以這首歌的名氣可是比哩姆依索啦大很多

 

San qa niy ku k-m-kgi San qa niy ku k-m-kgi San qa niy ku k-m-kgi


San qa niy ku m-nu-ka San qa niy ku m-nu-ka San qa niy ku m-nu-ka


San qa niy ku ma-ci-la San qa niy ku ma-ci-la San qa niy ku ma-ci-la


San qa niy ku T-mi-nun San qa niy ku T-mi-nun San qa niy ku T-mi-nun

 

( 歌詞來源 : 從台灣聽世界 美麗新台灣,精彩再發現 - 泰雅「織布歌」)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原住民歌曲,大概是20幾年前所學,當時一位童軍老前輩(龍井社區的居士)仙逝,一行人用這首歌紀念他。不過那時並不曉得是哪一族的歌曲??也不知唱得對不對??一直到了現在才找到答案。

 

 

 

歌詞部分,目前找不到完整版本,或者應該說,不知道泰雅族語的羅馬拼音方式,然後就找到各種歌名版本,但也都沒完整歌詞,無法判斷何者正確性較高,所以就暫時無法分享原文歌詞。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想成為能擔任土風舞專科章的考驗委員,於是最近一直在加強這方面的常識。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何謂土風舞??是GOOGLE土風舞後,能找的資料的都可視為土風舞??還是土風舞社團中會教授的舞蹈才是土風舞??要有特定步伐才稱為土風舞,那麼營火舞整個都是以土風舞舞步去編排,算不算土風舞??還是以英文Folk Dance來解釋,要有民族性的舞蹈才稱為土風舞,那台灣除了很有特色的原住民舞蹈外,什麼是具有台灣民族特色的土風舞??大旗舞??水袖舞??扇子舞??光一個問題就可以產生一堆的問號,所以必須先從土風舞定義開始做起。

 

 

 

在網路上找了很多資料,也到圖書館找了很多關於土風舞的書來看之後,大致上可從狹義與廣義兩部分來作定義。狹義的部分,就是從英文Folk Dance(民族舞蹈)來定義,也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會因地形、氣候、生活習慣與歷史背景,而產生具獨特性的舞姿,如俄羅斯的Hopak,但有太多的舞蹈在長久流傳之下,已經很難說是哪一地區的民族舞蹈,所以狹義的土風舞變成純民族舞蹈,變成是國際土風舞有在推廣,具民族特色的舞蹈。

 

文章標籤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