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從一則編舞的故事,來告訴大家土風舞與社交舞之間的淵源。沙漠之歌是台灣土風舞萌芽期最早的舞曲音樂之一,原曲名是Song Of The Nairobi Trio ( 內羅畢三重奏之歌 ) ,另一說是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 。為何不直接稱為內華畢三重奏之歌或阿拉伯恰恰呢,而要稱為沙漠之歌呢??這跟那個禁舞的年代歷史有關,只是說來話長,有興趣的先看相關原文敘述 ( 百度百科 沙漠之歌 ,張親民CMC(3C整合師) CMC懷舊:土風舞的王-沙漠之歌舞曲 ),個人分析會寫於本篇文章後段。
本舞曲算是早期相當流行的土風舞音樂,旋律簡單又特別,聽過一次後就很難忘,也就很容易拿來教學之用。舞步部份也不難,跟雙人恰恰一樣,算是雙人土風舞中的基本版。前面所提到的兩個歌曲源出,分析內容後,以Song Of The Nairobi Trio ( 內羅畢三重奏之歌 ) 的說法可信度最高,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的說法可能是誤解。沙漠之歌的由來,可能是當時有部電影叫沙漠之歌 (The desert song),在怕說抄襲美國電視作品的情況下,就用了一個跟原曲毫不相干的電影名稱來用,而Song Of The Nairobi Trio的創作年代為1953年。
由歌曲旋律來看,實在是聽不出來那部分跟沙漠有關。 Song Of The Nairobi Trio ( 內羅畢三重奏之歌 ) 是美國電視節目The Nairobi Trio的歌曲,三個頭戴面具的人扮人偶,在有如機關人偶的行動方式下,隨著歌曲的演奏進行動作。
至於第二個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 源出說法,其問題點應該是這張唱片 Greatest chacha collection,也就是極品拉丁舞曲CD,就是在版權觀念還不發達的年代,某片舞曲大補帖在邊寫歌名時,找到名為沙漠之歌的土風舞資料,所以就稱為Arabian Cha Cha( 阿拉伯恰恰 ) 。這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最後來提那個禁舞的年代,雖然大頭沒經歷過,不過在像寒假有夠長這樣的電影中,多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其實這樣什麼都禁的狀況,每個國家都有,只是解禁的時間早或晚而已。簡單說早期的社會為了禁奢華,就把這樣的可能會造成犯罪的場所與行為禁止,勤有功戲無益就是這樣的精神所在。像美國早期一樣是禁止社交舞的,而台灣也是經歷過這種沒有舞廳,也不准在家開舞會的年代。但想唱歌跳舞是天性,要怎麼解決呢??就是偽裝成土風舞的方式進行,所以有很多社交舞就在土風舞的掩護之下,進入了台灣民眾的生活中。
這樣的作法是不是似曾相識呢??沒錯,童軍運動在過去就是扮演這樣偷渡的角色,在推行國語的年代,只有童軍活動可以這樣明目張膽的在那教唱點仔膠、雨夜花等台語童謠及台語歌曲。在那個男女不但分班甚至分校的年代,只有童軍是可以光明正大的男女一起活動。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到了上大學後才有機會跟異性跳第一隻舞,但是童軍,可能國小幼童軍時就一起跳土風舞了。
有了過去這樣的歷史,所以要說台灣的土風舞就不一定得是什麼樣的形式,因為有很多是由社交舞演變而來,有很多流行歌曲是用土風舞的舞步來編,有很多原本是土風舞的音樂,到最後其流傳的舞步卻不一定是原來民族的舞步。所以要說什麼才是土風舞,什麼不能算是土風舞,其實是了解越多,越分不清其界線何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