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名將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等到做了大將軍後,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過去,就沒有如此的成就,於是便編了一套舞法,讓後世能藉由這樣的方式,來自我勉勵。這樣的舞法傳到國外後,被貝登堡爵士得知,覺得其精神符合幼童軍需要,於是將其舞法融入叢林奇談的遊戲中。
===== 民明書房刊 『餓蛇舞的由來』 =====
別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餓蛇舞的確是幼童軍活動中會出現的舞蹈之一,其由來是根據叢林奇談,卡阿的遠征(Kaa's Hunting)章節中,有關大蟒蛇卡阿與猴群班大洛對決的場景,來編排的舞蹈之一。故事中的卡阿在捕抓猴群時都會跳一段舞蹈,發出具有魔力的聲響,此時班大洛就如被魔法定住般的靜止不動,接著卡阿就一個個把牠們吞下肚。這樣的舞蹈不只台灣有,世界上各國的幼童軍之中,只要其活動概念依據叢林奇談的,都會有這段舞蹈。只是目前國內的餓蛇舞在不了解最初編舞的精神之下,逐漸偏離軌道,成為一個四不像的表演方式。
( 歌詞連結 : Danse du serpent )
C'est moi Kaa le serpent jaune
J'hyponotise tous les bandar-logs
Je les avale tout crus tout rond
Et je trouve ça vraiment très bon
法國的餓蛇舞(Danse de Kaa、Danse du serpent)有搭配的樂曲與歌詞,動作上的重點是卡阿的搖擺、定身與吞食。
西班牙的餓蛇舞(Danza del hambre de Kaa、La Danza de Kaa),沒有搭配音樂(或無歌詞的背景音樂),而且還有雙蛇對決的遊戲,其概念大概就是如我們的猜拳對決,最後會有兩條人龍在比賽吧!!
義大利的餓蛇舞 (Danza della Fame di Kaa、la danza di Kaa) ,行進時安靜的讓人害怕,有音樂與歌詞。
國內的餓蛇舞原本是沒有音樂的,不過倒是有首卡阿之歌。
前面文章 蛇舞常用歌 ( Heigh Ho,Nobody Home,Rose, Rose, Rose Red,Hejo, spann den Wagen an )提過,目前國內伙伴在表演餓蛇舞時,很喜歡用Hey ho no body home,其緣由不可考,推測大概是因為歌詞中有Meat, nor drink, nor money have I none,來代表饑餓之意,否則這首歌跟叢林奇談或餓蛇舞而言,是八輩子打不著關係的。
最後,接續第二段的內容,來述說為何個人認為目前的餓蛇舞是一種四不像的表演方式。原本的餓蛇舞是模擬蛇類行進與吞食的動作,其他國家的人龍連結,都是採取搭肩的方式,只有我們用胯下手相連的方式,而這樣的模擬其實來自象鼻,叢林奇談的哈蒂之舞( hathi dance) 有些國家是這樣表演的。
然後,蛇類不會翻滾,也不會後退,更不會噴火,為何餓蛇舞之中會有這些動作??這樣的方式其實都是從傳統的舞龍舞獅中師法而來,很多時候都是這個團加一點東西,其他團看到後覺得不錯,學習之後再加碼,東加西加之後,變成一種宛如炫耀特技的表演節目。
最初的餓蛇舞是在大學羅浮中流傳,因為當年的大學羅浮,很多有在幼童軍反哺,自然會學到餓蛇舞,然後在團慶表演互相比較下,慢慢的變質。接著因為羅浮與行義的互動,在行義伙伴什麼都不想輸的情況下,更趨於更高難度的特技表演。然後就是團長們在拗不住團員的請求之下,將過去羅浮或行義時的表演經驗傳授下來,於是慢慢的有女生在表演女蛇,國中伙伴也熱衷起來。
多一種表演方式是無所謂,但起碼要知道原先的表演用意為何,不要只是為了表演而表演。再者,安全為上,常常看到伙伴因為練蛇舞或在表演時受傷,這並不是童軍活動所想要的,伙伴們年紀小不會想,服務員就更加要用心指導,別讓伙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失去了這幼童軍活動中獨特的表演方式。
另外,順道一提,並不是每個國家的幼童軍活動方式都參考叢林奇談,像是日本童軍,因為傳統上認為狼不是好的動物,於是就自己將金太郎足柄山的故事融入活動中,於是進程變成りす(松鼠)、うさぎ ( 兔子 )、 しか ( 鹿 )、くま ( 熊 )。而英國本身自己也不用叢林奇談來當幼童軍訓練的方式,所以並沒不是所有國家的幼童軍都知道叢林奇談的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