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忙著搬家與寒假營隊準備工作,不曉得有多少時間來寫這一系列的心得。

 

關於制服這部分,去年曾經寫了一篇『目前中華民國童軍制服相關問題的討論』,多少有寫出我對目前童軍制服的看法,簡單說制服要重視的應該有四部份「代表意義」、「美觀」、「舒適」與「普及」,前面的文章重點就是針對舒適度這部分,來說明目前童軍制服的問題與困難點,為了能普及,只能減少舒適度與美觀,而僅到合格的程度。這部分是可以用分別訂製來處理,但目前就是明為獨家生意,光現在這樣的價格要普及就有難度了,還能要求多舒適嗎??

 

偶然間看到『愛上制服』這本書,讓我又想到了去年討論的問題。然後加上洪大叔最近又寫了一篇『童軍服飾設計參考?!』,就想寫一下自己目前的看法,再針對「基督少年軍 Boys' Brigade」與營火少女團 Camp Fire Girls,作一些簡單的研究。

 

 

現在的看法是,男童軍的制服形成是當時的一種趨勢,在童軍運動正式開始前約20幾年,基督少年軍這類的制服團體就已經有了,而且陸陸續續有好幾個。所以,童軍不是第一個穿上制服,然後有特定訓練目的的團體,但其軍事化的形象,可能是當時最強烈的。所以引進國內當時被稱為童子「軍」,並不是沒有脈絡可循,比較於有些被稱為「健士」的團體,童子軍的稱呼還比較接近原貌。

 

至於女童軍部分,從一開始就是想擺脫軍事的味道,但如此一來,就又看不出其特色所在,所以就有點搖擺不定的感覺。大致來說可分成英式與美式兩種,英式部分,在國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幼女童軍制服,這樣式起碼80年前就有了,有軍服的味道在。而美式的特色就是如營火少女團,以著背心為特色,這部分就是蘭姐資深榮譽背心的起源,美國很多女童軍,正式制服就只有那件背心。

 

先簡略的說明一下目前的看法,等我最近忙完營隊的工作後,在抽空寫這部分的心得吧~~

 
arrow
arrow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