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對於誰是女童軍第一人發了幾篇文章,主要是想了解短短一行文字的敘述中,到底發生了那些事,為何可以這麼模糊不清,然後又可以擱置問題這麼久不去面對。這樣追求歷史事實的過程還蠻累的,不只是解讀那些收集而來的歷史片段累,面對於別人解讀我這樣的行為也累,不過就希望有個合理答案,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那段歷史並不重要...。反正就人微言輕,看看就好。這篇就真的想朝閒聊的方式去談談60年前的那段過往了,一樣手邊可以找到的資料不多,就只是希望在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能留下點什麼...。

 

1710251447050000001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來談談所謂的社會氛圍」吧,感覺很玄的四個字,簡單說就是造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也就是看待歷史時,不能以現在的觀點來批判思考,而是要去理解那個年代的環境,甚至要推到更早之前,才能知道是在怎麼樣的狀況下,才產生哪種結果。難就難在要理解那段歷史的社會氛圍,要嘛是當事人現身說法,或是詢問當事人,不然就是得從相關歷史中,大量閱讀與分析,才有辦法稍微感受到那一些些的社會氛圍。因為這樣很累,於是決定用閒聊的方式就好。

 

前面文章提到,高梓女士是國內女童軍運動中,實質上的第一人。從民國42年籌組中國女童軍組訓委員會(為中國童子軍內的組織),擔任主任委員,到民國47年6月1日正式成立,擔任首任理事長,可以說女童軍總會是她一手建立的。只是我也跟大部分伙伴一樣,只是從歷史資料中知道她叫高梓,至於她是何許人也??相信也沒有多少伙伴感興趣。

 

高梓  

 

關於高梓女士的生平,可見國教改革的先驅高梓(1901~1997) 資料展,大致可了解這位被後人稱為國教之母的女性教育家,其相關事蹟。然後再搭配高梓女士略傳與對童軍運動的重大貢獻--水牛出版社」與女童軍實驗團 & 隨意所至 - taunan # 天空部落 TIAN #,可以稍微了解,當年女童軍原先是附屬在中國童子軍體系,然後刻意被獨立出來的,是一種上對下的組織成立模式。相關社會氛圍,可能得在閱讀更大量的資料才有辦法去了解,所以目前只能假設當時的狀況,試圖去了解當時成立的來龍去脈。

 

首先,會想到的是便於管理,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伙伴來說,應該都會記得念書時男女分班,甚至分校的環境。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到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世局一直處於紛亂狀態,所以就一直沒去處理這種男女共處一團體的情況,來台灣後便開始對於組織做整體規劃。面對於中學以上,男女就要分開管理的教育環境,童子軍總會就得開始運作,如何讓女童軍這邊獨立出去,也就因為如此,女童軍總會無論是組織架構、徽章與運作部分,都跟童子軍總會很像。說白點,當年女童軍總會,是靠教育部與童子軍總會聯合運作扶植下,才得以成立。

 

水牛版的女童軍歷史有這麼一段高梓女士在民國四十二年承教育部長程天放之聘,籌組中華民國女童軍組訓委員會,擔任主任委員,與委員熊正、吳舜文、江學珠、錢劍秋、皮以書、王亞權、葉楚生等,積極籌劃於民國四十七年六月一目成立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擔任首屆理事長,制定中華民國女童軍組訓、活動、徽章、制服及考核等事宜,奠定我國女童軍組訓、活動之根基」,找尋相關人員資料時,是可以稍微印證大頭最初接觸女童軍總會時,這個組織所帶給我的感覺。

 

當年剛接觸女童軍總會時,覺得她們很多的想法與運作方式,並不太容易走出淡水河,然後是很重視儀典與禮儀,雖然是童軍運動的一員,卻不太喜歡安排戶外活動,也不太擅長所謂的技能。如果以當初成立時的委員背景來看,其實就可以理解,組織為何會有這樣的風格,以及為何會帶給同樣為童軍體系的大頭,相反到有點迥異的運作模式。簡單講,就是類似新娘教育的模式,因為最初的組織成員,可說都是來自婦聯會,為官夫人與女性高知識分子,所以可以猜測當時想把女童軍塑造成什麼樣子,而不是女童軍運動原本的模樣...。

 

葉楚生、高梓、熊芷  

中華民國三位女教育家葉楚生、高梓、熊芷等三人訪琉球 | 中央社通訊社影像空間 

 

熊芷(網址原文誤植為熊正,熊希齡長女,後為台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校長)吳舜文(裕隆集團,被譽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實業家」)江學珠(擔任北一女校長達22年)錢劍秋(首位留法女博士,國民黨婦工會主任)皮以書(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婦聯會總幹事)、王亞權臺北第二女子中學校長,也就是中山女高前身,女童軍總會第二任理事長,教育部常務次長、婦聯會總幹事葉楚生(國內首任女司長,為教育部教育司司長),然後再加上主任委員高梓,是當時政壇與教育界中屈指可數的人選,但也很明顯有婦聯會成員的影子。

 

 

 

如果再仔細研究高梓女士的生平,可以看出跟張維楨女士很像,無論是生平起訖,或是成為體育教員與接觸童軍那段,都很像,也難怪找了高梓女士來當組訓主任委員後,要刻意淡化張維楨女士那段歷史。高梓女士本身就有很多事蹟可說,但她先生郝更生也是體育界的名人,夫妻倆在體育與教育界中,都有其重要性。而以高梓女士與張維楨女士都曾為體育教員這部分來看,可以知道早年童軍運動其實是跟體育連結在一起的,後面才慢慢有自己的學系與學術發展。

 

另外高梓女士還有以下這段敘述~

退休後繼續在研習會、實踐經濟專科學校擔任講座,受聘為文化學院舞蹈系主任(1974-1978)、副校長兼兒童福利研究所及家政研究所所長(1976-1982)。由於在國際禮儀上有獨特的體認,在學校教授禮儀課達三十年之久,並被各空軍基地請去講授,有「國際禮儀專家」之譽。

 

由這段話是可以想像,當年女童軍總會成立之初,理事長有多麼要求禮儀這件事了。至於說政治那檔事,就暫時略過了,因為不管上頭如何更替,下面的人還是依照所謂女童軍運動的精神,去做好份內該做的事的...。

 

後記,由以上那些歷史來看,難怪女童軍總會不太想面對自己過去的歷史,有些還刻意淡化不提,像總會網站除了高梓女士外,其他祖訓委員就忽略不提。問題是,歷史又不是只有女童軍這邊會記載而已,刻意隱瞞的結果,反倒會讓人想要挖掘的更深,不如就好好地記下這段。就如前面所說的,是那時的社會氛圍才造成那樣的結果,不會太避諱,畢竟那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