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2013年10月10日,地點在國立臺南大學文薈樓五樓,距離上次高屏區的活動已經四個月,期間也曾在桃園舉辦過,不過時間太遠,所以沒有刻意還北上與。這次再回到南部,又是都熟悉的臺南大學,自然就想找曾經是地主的育信一起參與,除了想藉此了解不同人對於目前羅浮大會的看法外,也是想聚聚敘舊。
雖然曾經騎車來往高雄台南多次,不過這天還是選擇坐火車,然後讓育信騎車接送,因為挺怕體力不夠,發生騎到半路睡著的事情。中午先到吃到寶的麻辣火鍋店用餐,聊聊彼此最近的狀況,也稍微講述一下目前羅浮大會的準備狀況,讓育信先有基本上的了解。會找育信一起參與,自然是希望他有機會去接下這樣的聯繫工作,無論是當工作人員,或是羅浮群內部與大會工作組的聯絡管道都好。只可惜這樣的想法很難達成,除了時間上有衝突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無法有強烈吸引他參與的要素,無論是工作團隊或活動內容都是,所以就只能當成可以參考意見的對象。
雖然一樣沒有參與羅浮大會的經驗 ( 當年世界羅浮大會的行義大會師,育信正值高二,但沒有參加),不過曾經跟著我一同策劃「全十高雄探索MRT」,有期他伙伴沒有的大活動參與經驗。加上歷年活動的經歷 ( 臺北市第七次童軍大會,全國第九次大露營等等 ),參加一次這樣的說明會,大致都能看出問題點所在。加上在活動部份,他的意見也都很直白,更能與自己的看法交叉對比,點出目前羅浮大會籌辦過程中的問題。
首先是工作團隊部份,經驗不足在於其次,問題在於參與心態。國父 孫中山曾說「立志作大事,不要做大官」,雖然不是指團隊,但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可以感受到有人想要這個名,勝過於想要擺活動辦好。很多明顯可以看出來的缺失,其實只要多思考一下,就知道問題點在哪,需要加強些什麼,作怎樣的改進。但如果只是認為進入這團隊,就可以有曾經承辦過大活動的紀錄,卻不思考能多付出些什麼的話,那麼籌辦過羅浮大會對他們而言,真的只是文字上的經歷,而不是本身真的是有這樣的程度。
再者,都這個時候了,活動會安排在哪些地點應該有個底了,而且也該可以分享給大家知道,這次羅浮大會想在那邊辦哪些活動。但除了最後的主營區外,其他地點在哪,問了再問,就是不敢透露,那這說明會是要分享些什麼呢??不管最後結果如何,至少這個團隊應該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告訴大家想辦怎樣的活動,心中建構的藍圖又為何??心中沒個底,又要別人如何與之討論??
也難怪後來的羅浮活動研討會中,參與的服務員私下會說,看到原來設計的活動內容真的會氣到想跺腳。
而從六月的高屏區到十月的嘉南區,這兩場說明會間隔四個月,且經歷過長長的暑假,內容上應該不會增加的這麼少,如此呈現真的挺令人擔心。然後更令人擔心的,是對於羅浮大會的概念,沒有一種是帶給別人夢想的具體呈現,彷彿就是各群團活動的延伸,而不是這是全國羅浮的大活動。兩個會議下來,也真的很難有想推薦伙伴去加入工作團隊,甚至鼓勵伙伴去參加的想法,雖然擺明一定會辦,但這時所看到的未來仍是需要「博杯」。
回程時本想坐火車回高雄,因為育信說可以順道載我一程,便撘了順風車,只是事後蠻後悔就是。個人騎車不快,所以也不習慣搭速度太快的交通工具,育信的騎車速度遠超過我的想像,一路上頗心驚膽跳,所以這樣一趟就夠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