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沒參加團慶了,並不是因為大頭這幾年暫離童軍的緣故,而是就我成為羅浮之後,就鮮少對外參與團慶的活動。要不是育信跟小妊的緣故,讓我覺得應該過去一趟,不然我真的已經沒有還在行義那時候,到處參加團慶的狂熱~~
說是參加,倒不如說我去觀察,現在高中童軍團究竟在玩些什麼??大頭從高中行義參加至今,到八月底剛好滿20年,而從79年10月參加的第一場三信家商團慶開始,一直到昨天的三民高中童軍團慶,我覺得在型式與內容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之處,雖然隨著時空不同,會有一些屬於這個年代的變化,但整體來說,這個團慶世界並沒有變~~
但不論變與不變,三民湖畔十年團慶,還是有掌握到舉辦團慶最重要的意義,那就過去所有參與過三民高中童軍團的伙伴,都願意回來幫忙與祝賀,這個曾經培育過他們的母團。就如同大頭過去曾經寫過一篇有關團慶的文章『中山團慶有感』中所述,狐畔老伙伴回來參加人數之多,比例之高,足以讓他們很自豪,這是他們十年有成的團慶。
也許是因為伴在暑假的緣故,讓許多在大學就讀的伙伴沒有藉口說不回來看看;也許因為是十年大慶,讓人更有理由跟另一半告假,說這個十年總該讓我回去看看;也許是因為小妊很愛哭...喔不,是很可愛,也很拼命的想辦好這次的團慶,所以怒利號找了一堆人參與準備工作,也很努力的透過威力強大的臉書,來讓那些老伙伴們得知這樣的訊息,願意特別排出時間來參加。總之,不論成果展現多少,是否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當大家都願意來參與幫忙,想一起說聲HAPPY BIRTHDAY之時,這活動的目的就算達成了~~
完美的收尾也是成功的條件,我是一直看到大家都把場地收拾完畢後,於晚上1130才騎車離開。做事虎頭蛇尾的人很多,願意一起整理到最後的人越多,就代表團隊的凝聚力就越夠。大家到最後都很累,能一起堅持到最後的,才會有那種同甘共苦的革命情感在。
依大頭寫文章的個性,還是要來說一下活動中的缺點,在此就只提出一個比較需要改進的。團慶要展示的,簡單來說就是人與事的展現,在人方面就是自己人慘與的程度,以及外團夥伴參與的狀況,這部份以自己人參與的比例程度最為重要;在事的方面,則是動態的成果展示與晉泰的成果展示,動態部分是以成表演的節目與整個團慶活動的過程兩部份,靜態的部份就是文件資料展與具體成果展,大頭我是比較看重靜態的部份,因為動態的只是看這一年或團慶這一天的成果,但靜態部分則是呈現出過去至今,這個團體究竟有過什麼樣的歷史~~
狐畔十年,我最想看的是這十年來,三民高中童軍團活動的歷程,但只有看到幻燈片的部份照片展示,少了可以回顧的相關資料。這對於只是喜歡參加團慶的伙伴而言,是相當微不足道的部份,她們喜歡熱鬧刺激且近期的內容,但對於像大頭一樣希望了解這個團的人,或是想在資料中找到自己曾經存在的老伙伴來說,活動相簿的整哩,歷年活動的資料,才是觀看重點。說比較現實點,不趁團慶要展示這樣的藉口,來趁機整理團部的資料,難道要等社團成果展時,才想到要整理嗎??團慶這麼多人可以幫忙,這麼多老人家可以解讀這些照片與資料,不多加利用真的太可惜了~~
雖然中間的桌子上展出了不少童軍的文物,但第一次去看時,當下的直覺是,這不會都是小妊的個人收藏吧??有國外童軍文物之外,還有2004年世羅的物品,95年全九的紀念品,以及94年高雄市中高級的紀念營帽 (至今還是參加人數最少的營隊 ) 。果不其然,隨後問小妊,真的都是她帶來的。雖然說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於,沒人特地準備這樣的展示品,只有小妊熱情贊助展出,但也透漏了一個訊息,那就是自95年全九之後,狐畔童軍就再也沒對外參與正式童軍活動了~~
以期數來看活動狀況的話,2004世羅的行義大會,剛好是第四期當家,我認識的就是哲貞與心怡,嚴格來說明龍也算;2005(民94)第五期小妊參加高級考驗營,育信是國中開始就看他長大的;第六期應該是碰上全九的那屆,小妊那時跑去國際組混;在加上許孝慈的第三期,基本上三民狐畔最活躍的應該是這四期,看到團慶時介紹第11期那五個幹部,就有點不勝唏噓,不是對狐畔本身,而是感嘆整個高中童軍的沒落。
小妊
黃心怡
至於高中童軍團慶的不變之處,在於整個模式還是處於所謂打公關方面的交流,對於所參與的團慶,其團的運作模式與展示物品,都不是很關心,只在乎自己團的名字是否宣傳出去,送出幾張公關卡而已。一開始會覺得很有趣,好像可以認識很多人,到最後只會覺得很空虛,因為真正會跟你在童軍這條路上,往相同道路努力的,通常不會在團慶遇到。僅是萍水相逢,點頭之交而已,不會有為同一件事努力的革命情誼。團慶就是繳錢、凹紀念品、茶會、營火晚會,然後拼命根人握手自我介紹,或是大聲歡呼自我宣傳,根本不在乎前面的人在介紹什麼,或是節目在表演什麼。就像跳了20幾年的第一隻舞,現在高中團慶,就是一直在跳針,一直在轉圈圈而已~~
歡呼20幾年來沒多大的變動,那個很長很長,一直在那邊吉嘎不呀吉嘎不的歡呼,在81年菲華童軍訪台時,一群伙伴學到後所流傳的。雄中表演的看上她,也是92年雄中雄女參加活動時所編的舞蹈,這些也許都是傳統,保留這些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創新的點在哪呢??
創新的變,也許是外國歌曲的比重增加,不是韓文就是英日文,可見現代年輕人所聽的音樂就是這些。名片上面多了手機這個資料,活動的相片可以用網路互傳,或是直接複製下載,生活越便利,很多東西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保存,但會整理資料的人卻越變越少。蘭姐的消失,行義的減少,似乎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很多時候,對於這樣的改變,老伙伴的態度除了無奈就是無奈,很少人願意真正跳進來作更好的改變的。
6年前的2004世羅,8年前的全國第11次行義大會,然後還有因應世羅而舉辦的行義聯隊長會議,以及隨後成立的各區行蘭聯誼會,都讓這些童軍被遺忘的孩子--行蘭們,又再次展現年輕人的熱度,卻也隨著世羅的結束而曇花一現。雖然說羅浮也差不多,但起碼還在群長年會,起碼還有羅浮考驗營,國際活動雖然差不多都是中北部的伙伴在參與,但整個羅浮群的視野就不會在自己團或自己縣市而已。
那麼行義呢??
20年前的大頭從行義開始參加,會自覺不滿足的往外學習,會跟舊體制對抗撞得頭破血流,只為了下一屆的學弟妹有更好的舞台與學習空間。
是現在的伙伴比較顧自己??還是那時的我們不夠珍惜自己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