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直都把捕魚歌當成山地民謠看待,所以就用以往九族的分類方式,來推斷這首歌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族??首先,九族有七族是生活在山區,就阿美族與雅美族 (達悟族) 靠海為生,雖然捕魚也可能在河邊或湖裡,但原歌詞中的白浪滔滔,一再表示是出海捕魚的意思,所以就先刪去其他七族。再來,相對於與漢人的關係,阿美族是比雅美族 (達悟族) 要來與漢人親近,所以就可以推斷此首歌應該源自阿美族。只是遍查資料後,發覺捕魚歌的確跟阿美族有關係,但這首歌應該稱為山地國語歌曲,並不是原住民所創作,就跟高山青與站在高崗山一樣,是漢人所創作,頂多稱為有原住民風的歌曲,而原創作者為當時花蓮師範學校的音樂老師張人模,也正是阿美族生活的主要區域。

 

 

 

雖然影片中煞有其事的講述捕魚歌源自阿美族,但實際上考據資料顯示,捕魚歌是由張人模所作曲,李福珠 ( 張人模的前女友,張假藉其名以紀念 )所填詞。創作時間為民國48年(1959年),相關創作過程可見連結 《傳記文學雜誌》 2014 年 5 月號  捕魚歌/花蓮/張人模 作者:劉美蓮。其可信度高的理由在於提到了林道生,這一位不但是花蓮著名作曲家,並曾協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典藏花東地區阿美族民謠,並出版國中小鄉土教材,當中的原住民民謠,包含了阿美族民謠、泰雅族母語民謠集、布農族民謠合唱直笛伴奏曲集等作品,在原住民歌曲這部分的發言具相當的公信力。所以捕魚歌跟阿美族是有相當淵源,但根據相關資料,整首歌還是屬於張人模的創作。

 

 

 

  

 

節錄 傳記文學雜誌 關於張人模與捕魚歌的相關內容

至於<捕魚歌>的旋律,在樂界仍然有<民歌>或<採譜>之爭議。但經有心人調查,眾多阿美、卑南族耆老,皆不會唱這首歌,年輕人則是習自課本、廣播或唱片,<傳統民歌>之說似已無法成立。<採譜>之說則因日治時期花蓮曾大量移入閩南、客家及日本人,但日治總督府民謠採集隊至戰後史惟亮、許常惠等人皆未曾採集到此旋律,故亦無法證明是<採譜>。2007 年,台灣師大音樂系錢善華教授主持國科會「原音之美」研究計劃,與林道生領導的玉山神學院音樂系合作,經分析、研究、比對,已證實<捕魚歌>係「張人模作曲」。林道生表示此曲也可以說是「張人模詞曲」,但因創作係紀念其初戀女友,故又認為可以標示「張人模作曲/李福珠填詞」,以示尊重作者自訂的<姓名表示權>與原創情懷。

 

 

 

 

 

雖然確認為不是源自阿美族的歌曲,不過捕魚歌還是可以當成阿美族的歌曲來看待,畢竟爭了那麼多年....(誤)。有很多歌曲本來就很難認定是該屬於誰的,而就考據資料顯示,張人模喜歡收集花蓮當地的歌曲,也無不可能從原住民的音樂中獲得靈感,而身處在阿美族活動區域,又生活了那麼多年後再創作出此歌,也不能說沒受到部落文化影響。現在爭的只是對於創作者的基本尊重,但這首歌依然屬於花蓮的,其創作過程也跟阿美族息息相關,不是嗎??

arrow
arrow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