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知道,原來自助新村變成了新觀光景點。在眷村裡迷路,成了這景點的代稱。對於自助新村不是很熟,但也不算陌生,因為有熟識的朋友是在那長大的,多多少少了解當地人對於這樣活動的看法。救我的觀點而言,比較於彩虹眷村那樣被人關注,在自助新村這樣的活動其實是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
主要是在自發性的觀點來看,拯救彩虹眷村的起始點,是住在裡頭的老榮民自發性的行為,因為她們想要保有這他們住了幾十年的家,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爭取社會關心,而後有機會留下他們熟西的地方。自助新村不是,是兩個大學生發起的運動,然後因為彩虹眷村的前例,讓人誤以為用這樣的方式就能保留。問題是,眷村文化不是保留建築物,將環境凍結在那個時間點,所謂的文化就能保留下來的。因為這文化的重點不是建築物,而是不同地區生活方式與文化的融合相處過程,重點在於原先的這群人。而當這些人逐漸過往凋零後,後代子孫想做的,其實是改善他們居住的環境。因為是公有住宅的關係,多年來他們只能以此為家,當周遭因為時代進步,而逐漸改變他們生活環境之時,他們的環境卻被凍結在二三十年前。
如果仔細去逛過自助新村,其實可以發現,這地區與高雄市20年前的接到環境無異,在前鎮與小港比較老舊的部落社區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景觀,因為幾乎都是自用住宅的關係,其實也沒有像某些老街,有可繼承的生活模式。眷村值得被留存的,是所謂各地外省族群,在台灣這一塊原來是異鄉的土地上,融合成也是台灣一份子的過程。當地第一代外省人改變不了他們的口音,也改不了他們無法落葉歸根的事實,而選擇在台灣當成最後的歸宿;當第二代被人欺負,想擺脫[外省]這樣有歧視意味的稱呼,認為自己是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拿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一份子之時;到最後的第三代,可能台語說的比你我還溜之後,為何我們還要強硬的,依我們的想法去保留不可??
他們也想有新的生命注入,不然這樣的環境只會讓社區繼續老化去。在比較停滯空間的鄉下地區也就算了,但自助新村可是在都市,這群人難道要為了保留外在模樣的建築,而失去改變自己環境的機會??而且這些塗鴉索引來的人潮,對他們的生活已經產生極大的困惱,就如前面所說,這地區不是老街,是純粹的住宅區,他們想要原本安靜的生活,不想被像跟動物園一樣,被人觀賞著生活方式。
所以我才說是東施效顰,彩虹眷村雖然是裡面居民自發性行為,但也有些人開始對外在不斷的打擾反彈。是因為是西施,所以捧心皺眉也會被認為美,每個環境有不同條件所在,並不是每個眷村都不想改變,我們外人沒有理由要人不要改變~~
要保留眷村文化,是尊重他們的生活,過去封閉的時代,是為了在人數上的弱勢所採取的自我保護,現在社會這麼開放了,難道還要把他們鎖在落後且不准改變的環境中嗎??
至於說會不會在眷村迷路??我想,對習慣一般道路門牌編號的人,要在眷村找房子會有困惱而已,因為號碼並不會很舜的連接過去,有時100號後就這麼跳到130號了,走來走去就是找部到中間的號碼。其實會在很遠的那一邊。鄉下很多小村莊也都是如此,眷村狀況其實還好,起碼還四通八達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