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共有五章節,第一章是豐臣 ( 攻擊方 ) 發動戰爭的起因與準備經過,順便提及北條家的過往歷史;第二章是忍城成田家 ( 防守方 ) 得知敵人要進攻守,整個內部對於對抗或投降的演變過程,這是前半部的內容。後半部,第三章是忍城籠城戰的緒戰,也就是守城戰中的先鋒戰;第四章為水攻戰的始末,是整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五章則是交代整個戰爭結束後的過程。
在戰國歷史上,石田三成的確不會打仗,在那個時候身為武士不會打仗是令人瞧不起的,但後來蠻多學者為其翻案的,認為他就真的只是運氣不好而已。當然運氣也是戰爭勝負很重要的關鍵,能掌握者才有機會獲取勝利,所以除了交給上天多禱告外,能做的就是收集任何能提高運氣的因子,如地利與人和。簡單說三成缺乏那可以一決勝負的關鍵點,當大將實在不適合,秀吉也很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才會一直將三成帶在身邊作為幕僚。忍城之戰雖然大將明為石田三成,但事實上決定整個戰爭方式的還是秀吉,只是他也沒想到三成真的是衰到爆的大將,就差一點可以取勝了,但戰爭時間終了。
最後忍城還是開城投降,因為小田原城的北條已經降服豐臣,當初對抗的原因已經沒有了,也總算完成使命,雖然以結果來說還是城落降服,但以過程來講,是讓石田三成遭遇相當難堪的頑強抵抗,完全沒有優勢可言,雖然再多打些時日絕對可以打下,結局來說就是衰。
正如前半部所看到的內容,整個小說劇情,是看不到阿瓜大人成田長親的內心描述,他在想什麼,完全是由其他人的觀點來臆測。整個第一人稱描述最多的是正木丹波守,實質上的主角是他,過程中也最活躍,然後守城三人組中的另兩位,柴崎和泉守與酒卷韌負,則在第三章緒戰中,一同展現他們的英勇與個性相異之處。
以大將所需的智勇兼備要件來說,柴崎和泉守是勇武比較多的代表,酒卷是智謀比較多的代表,正木丹波守則是有勇有謀,在緒戰中所展現的戰法就不同。簡單說,緒戰能打贏,還是地利之便,為何忍城易守難攻,主要因素就是其位於沼湖之中。拿最容易讓我們熟知的地形,就是水滸傳中的梁山泊,忍城就是小型的梁山泊,四周環繞著難以行進的沼田,所以大軍很難直接壓制。但忍城畢竟是小城,能容納的人數不多,且兵力懸殊的狀況下,也僅能抵抗一段時間而已,石田三成並不是不能贏,而是水攻賭太大。就如前一篇文章所說的,還來不及坐收水攻的成果,豐臣家就取得小田原戰的勝利,自然而然忍城也自動開城投降,變成三成吃了悶虧。
豐臣方攻城三人組主要是大將石田三成,副將大谷吉繼與長束正家,這三人在歷史上的紀錄比較多,也比較能從原有歷史中,推測其行為發展。簡單說三成有文人般的固執,沒有比較宏觀去看整個戰局發展,對於屬下的意見又不太能接受,一意孤行,但這也僅是整個歷史結果的評價。後期很多學者對於這場戰役,都為三成抱屈的原因在於,這擺明是豐臣秀吉還想玩水攻,所以派最忠心的愛將去替他執行,只是沒想到這次玩到輸而已。
原本以為後半部會有甲斐姬出戰的過程,但並沒有看到,有點失望。
最後再來看阿瓜大人的性格,與其說城府深,倒不如說已經將置生死於度外,完全不怕死的人做出的事情是最可怕的,因為其平時很親民,雖然笨拙卻已經得到人心,所以做出比較極端的決定時,也會讓人願意跟隨。但這也僅是短期大將有辦法去達成的計謀,無法長期去執行。
日本有蠻多這類型主將的動畫與作品,例如無責任艦長,有時勝負的關鍵不在彼此實力差距,而是運氣,總有那種掌握天命的奇人在。在述說戰爭的不可思議狀況時,同時也諷刺的作戰時會遇到一堆異常,不符合人性的決定。
無用男之城算是日本戰爭小說的小品,相對於常見的日本戰國人物傳記,這本算是可以馬上消化的,只可惜甲斐姬的出場的機會不如預想中的多,真的很可惜。
==
附帶說明一下日本戰國時代打仗的方式,日本的各類戰役稱為合戰,常常都是只有幾百人的對抗,像關原合戰那種加起來快20萬的,已經是日本史上第二大戰役,僅次於應仁之亂。比較中國的戰國時代甚至三國時代,那種動輒數十萬的戰爭,很多戰役人數真的是小咖。
而像忍城之戰,石田三成雖然號稱帶領兩萬人,但實際上能掌控的實際兵力可能才數千人,忍城也一樣,紀錄上是三千人,但實際上有戰力就只有三百多人而已。日本除了武士階級是戰鬥軍團外,大部份的兵力都是臨時徵招而來的農民兵,這些人沒有集團意識,很多都是被強迫而來,所以一旦戰局不利,都是保命要緊,反正換誰當領主都一樣。
所以在日本戰國遊戲中,軍隊士氣是相當重要的,不管有多少兵力,一旦沒有士氣,就會兵敗如山倒。而先鋒戰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以最強的戰力都會安排在這部份,取得先機,往後就會比較好打。這也就是戰國時代,為什麼大部份戰爭都是籠城戰 ( 守城戰 ),因為除了兵糧運送的問題外,防守方只要能穩住士氣,就能撐比較久,因為攻擊方的士兵容易患思鄉病而大幅下降士氣。長時間征戰,對於攻擊方總是不利的。
這也就是為何忍城能以數百人的兵力來抵抗石田三成的兩萬兵馬,如果兵力數千人,或許還比較好打些,人太多,大家都不想死第一個,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