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借用救國團嚕啦啦服務隊這名稱意義,來引申作為,國內自創團康歌曲的代稱。至於什麼是嚕啦啦 ( Lulala )??相關資料可看以下連結,關於嚕啦啦的歷史 - 九叔‧奇門遁甲 - Yahoo!奇摩部落格 Lulala與童軍 - yabadoo的童軍檔案櫃-My Scouting files - Yahoo!奇摩部落格 ,在此不再討論相關名稱來源。

 

在這分類中,大抵會有三種歌曲來源;第一種,營隊活動中的創作歌曲,這部份很多,但流傳上很有可能侷限在某些營隊中,有些詞曲做得好的,就被收錄成康樂歌曲集錦,然後出唱片,就會比較多人知道,亦是收錄成各大專社團的歌本,持續保存並廣為流傳;第二種,校園民歌,大概是民國65年至79年左右的歌曲 ( 相關資訊 校園民歌 ),這些歌曲比較讓大家熟知與喜愛,畢竟也曾經是臺灣樂壇的主流歌曲之ㄧ,很多歌至今都被人傳唱,甚至重製唱片發行;第三種,類民歌的流行音樂,算是後民歌時代,會被營隊拿來運用的歌曲,這部份可以範圍很廣,但大頭只憑自己喜好收錄而已。

 

一般大學服務性社團的歌本,大概都有三百首左右的歌曲,各大學羅浮群部分,則約有50首是童軍用歌曲,然後再收錄所謂嚕啦啦等團康歌曲 ( 約200首 ) ,以及一些社團專用與喜歡的流行歌曲,其中,大頭會唱的部份,起碼兩百首以上。

 

基本上,活動參加越多,會唱的歌曲應該也越多,但現在很多活動都直接用流行音樂,然後就這樣MP3放下去帶動唱而已,讓很多人在活動結束後,還不一定會唱這些歌,畢竟現在流行歌曲旋律太過於複雜,歌詞上有太多無意義的內容 ( 或是說不是符合活動需要的內容 ) ,自然活動結束後,也跟著遺忘。

 

另外就是,社團中會敎唱的機會越來越少,像大頭再高中行義時代,就差不多學了五十首以上的歌曲,現在各團有沒有敎到20首都有問題。社團中的共同回憶少了,自然少了繫絆。而流行音樂易忘也不一產生相關連結,真的不如這類嚕啦啦歌曲,會讓你一直記得,是在哪裡學的,而這首歌對你而言,也開始有了故事。

 

總結,這分類文章的內容,包含大頭過往活動的回憶,追溯部分就視情況而定,因為這部分來源真的很難追,而太過理性的溯源行為,也會減少感性的回憶空間。

 

本來想簡單敘述一下分類方式的,沒想到又碎碎念一堆.....

arrow
arrow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