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賣相不好,沒有市場』是我的結論。想寫這篇是源起『台灣童謠之父 施福珍』的文章,其中有提到臺灣囝仔歌沒落的可能原因,是所謂國與化的推行,但我覺得其中語言政策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為語言本身是一種生活,歌唱也是其中一部份,生活所需的並不是禁止就可以扼殺的,要不然一些臺灣歌謠不會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相繼臺語禁止運動後,還能留存下來。

 

簡單說,一首能流傳下來的歌謠,是有口碑,口耳相傳才會保留下來的,就很像是商品的形象。大凡一件商品的形成,都需經過原料生產 ( 農場 ) ,物品加工 ( 工廠 ) 與販賣途徑 ( 市場 ) 三個過程,在所謂兒歌、童謠、囝仔歌這部份,不管是所謂的國語、台語或客語,臺灣都不是很重視兒童音樂這領域。推行國語化的政策,雖然在檯面上會抑制發展,但只要有好的人才一直譜曲寫歌,就會有相對應的市場能流通。但臺灣一向缺乏作曲人材,很多歌都是翻唱,特別是臺語歌,早期幾乎都是日本曲風,這樣的歌的價值性就不高,因為那是別國的音樂。國語當然也有很多,但比例沒臺語高。

 

原料如果不是自產,那加工的手段好,也是有辦法讓其變成很像我們的歌,持續傳唱不己的。早期李叔同的送別與憶兒時,有多少人認為曲調是外國來的??以現在的例子,如果不是因為早知道來自韓國,有多少人在聽到王彩樺的保庇後,會覺得有這麼台的歌呢??所以作曲不行,那作詞這部份來努力也行,音樂無國界,總有些外國曲會感覺很像我們的曲風,但這需要有選曲的功力。而選好翻唱曲後,如何填詞讓其有賣相,更是工夫。

 

國語童謠根臺灣囝仔歌在作曲這部份的狀況差不多,很少音樂家會願意替兒童歌謠這塊市場努力,所以現在很多流傳的童謠都是翻唱曲,除了本身就是外國音樂的菁華,才會流傳來台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外在音樂素養這部份,仍是早於我們數百年,外加我們至今仍不重視音樂教育這一塊,自然成長有限。另外,因為被日本殖民過一段時間的原因,很多世界童謠就這樣從日本時代就被流傳下來,但這部份也應該會以臺語居多,為何現在留存的大部分都是國語版本??

 

這是因為囝仔歌有很多歌詞都很粗鄙,像是排骨隊,這類的歌要如何在教育的環境中傳唱??少掉了學校教育環境這一塊,家長會教自己的小孩唱這樣的歌嗎??想必很多人不願意,相對於日本童謠很多都有典故,要不然都有起碼的教育意涵的內容,以及夠水準的文字之對照下,我們的囝仔歌都處在不知該不該教的情況??像羞羞羞的內容很趣味時沒錯,但要如何解釋,拿泥鰍敷眼睛這部份的內容??更例如秀才騎馬弄弄來,是要敎小朋友沒有同理心,看到別人摔馬,要在一旁嘲笑嗎??很多的歌詞,不是一句童趣就可以忽略最基本的童謠教育作用的。

 

綜合以上沒有太多自產的原料 ( 作曲 ) , 以及加工不佳 ( 作詞 ) 的狀況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相就不佳,自然市場管道就不大。推行國語化,雖然也是扼殺這類市場的原因,但現在都在推行母語教育了,為何囝仔歌拿不出太多可以上檯面的歌曲呢??

 

說到市場,過去除了朋友與親人間的口耳相傳,與學校音樂教育外,另一個管道就是媒體傳播。這部份在過往有廣播與唱片,但多少大人會想替小孩買童謠音樂的??廣播有多少會放童謠的 ( 不管國台客語都是 ) ??後來媒體多了,也有不少專屬兒童的節目,像卡通影片是一個傳播音樂非常有利的市場,所以很多的主題曲至今仍讓人懷念不已。例如小甜甜與無敵鐵金剛,二十幾歲以上說沒聽過的,大概是沒有童年。所以卡通歌曲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童謠,起碼在這一塊領域上,有所謂專業的作曲者會普出比較通俗都能接受的旋律,也有作詞者願意來寫出容易傳唱的歌詞內容。

 

囝仔歌也不是全然沒有好的作曲作詞,像簡上仁的正月調或搖籃曲都是,只要有人願意投入這一塊領域,譜出好曲填上好詞,哪裡怕什麼禁止臺語運動??

 

arrow
arrow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