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以此文章來作為原住民歌曲系列暫時休止的最後一篇!!原住民歌曲其實有近萬條之多,除了原住民本身就是很喜歡唱歌之外,因為原住民本身沒有自己的文字,以至於很多歷史典故、祭典儀式要傳承,就是要利用歌曲來口耳相傳。有旋律自然比較能記住歌詞,故傳統原住民歌中有很多這樣的歌曲。但這些歌通常我們不會知道,曲風也不一定能接受,像我在家裡放原住民音樂,老媽就會罵怎麼放這麼難聽的歌曲....=.=#。所以說現在流傳的原住民歌曲,大多是後期比較歌謠式的創作歌曲,所謂古調都是流傳於各族之間而已。而這些創作歌曲,最早是出現在林班之間,俗稱林班歌曲。所謂林班,就是以林業為生的工人,因為工作關係,常常會好幾個月都無法回家,於是都合住工寮,晚上沒事就是一群人拿出吉他來唱歌,而這些人多數是來自各個原住民的青年,於是這些因林班而合力創作流傳的歌曲,稱為林班歌,亦是早期原住民歌曲創作的搖籃。當然這些歌大部分都是以國語創作,不然就是一些用那魯灣這些虛詞來創作的歌曲,而這些歌融合了各族文化與歌唱方式,故很多歌曲都可以在部落中找到。

 

 

 

但這些林班歌對五十歲以下的人來說,已經變成時代的眼淚了,但不是消失,而是利用別種管道流傳,這管道就是救國團的各類營隊。像涼山情歌就是從林班歌轉換成救國團營隊歌曲,原先的林班歌可能只流傳在各林班與原住民部落,但歌曲進入救國團後,就可以利用各類而來的學子,參與過活動後,再帶回他們的家鄉流傳的,這部分就不只限於原鄉部落了。所以林班歌沒有消失,而是變成山地國語歌曲流傳。過去有不少歌曲妾身不明,常常被認為是嚕啦啦採譜重新填詞創作,或是集體創作而來,現在資訊大量流通之下,陸續確認真正出處。

 

至於說山地文化巡迴工作隊,對非原鄉部落出身的人來說就更陌生了。類似這樣的團體其實現在還存在,像大專青年返鄉服務,或各服務社團寒暑假到偏遠地區國中小服務一樣。最初的目的都是政府單位想透過這樣的團體傳達一些政令,但單純宣導會沒人想來參與,所以透過這樣類似巡迴表演的方式吸引人群,在從中達成目的。不管原先目的為何,最後都是將各組文化作融合並互相傳播,在某些意義層面上,也是傳播與保留原民歌舞文化,不致於因人口外流而沒落。

 

救國團的團康歌曲,融合了來自台灣各民族的歌舞文化,特別是原住民這部分。除了影響當時的高中與大專青年,也帶來民歌時代。當慈很多原民歌曲旋律能如此快速廣泛的傳播,救國團居功厥偉。現在,要是我們一直用政治思維去批判的話,是看不到所謂的事實呈現的。

 

說了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原住民歌曲、林班歌、救國團團康歌曲、民歌,都是一種融合台灣各民族文化的表演。有其歷史的演變過程,經過時間的混合沉澱,逐漸變成具台灣味的歌曲。這邊只是就最初來源作分類,事實上大部分都是混血歌曲,真的說是哪族,有時還真的講不上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的大頭 的頭像
    快樂的大頭

    童軍オタク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