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以原書中第30篇-- 童子軍制服 為主要讀書心得內容。本想說打完原文再順便於同一篇文章中寫心得的,沒想到看起來才三頁多的內容,花了兩天打快三個小時才完成,真的錯估形勢。所以還是決定分開來寫,這篇小小寫一下感想就好,其他延伸出去的內容,用童軍之我心系列的方式來寫,畢竟內容比較牽涉那領域。

 

查了一下Paul Fussell的來歷,才知道他已經於去年逝世,享壽88歲,曾經寫過The boy scout handbook and Other Observations 跟童軍相關的書籍,是相當知名的學者。我是在圖書館尋找想看的書籍時,偶然間看到愛上制服這本書中,有寫童軍方面的內容,當下就借閱回家,想了解一下有關童軍制服部分的內容。就整本書的內容來說,我會覺得制服的作用是在異中求同,讓一群人能有個整體性的服裝,但人都希望自己有獨特性,又不喜歡跟別人穿得一樣。但不穿得一樣,就顯得突兀,變成少了融入團體的標誌,所以穿制服是種很矛盾的認同模式。至於童軍制服的部分,書中提到了兩個團體,基督少年軍 ( Boys' Brigade ) 與營火少女團 ( Camp Fire ),都特別去找了一下相關資料,都發現這兩個組織跟童軍都很有關聯性。就跟華人世界的佛道不分狀況一樣,彼此的相似程度之高,是讓人搞不懂誰先有那樣的制度與服裝的,而這也是我想多寫一下心得的主因。

 

以下就是引述的內容:

 

在童子軍出現以前,有一個稱為「基督教少年軍」的團體,是由格拉斯哥一名主日學老師威廉‧史密斯所發起的。1883年,他窗立了一個以宗教與紀律為基礎的男孩自然研習團體,並且為此設計了若干訓練及體操活動。這各團體一開始的制服包括徽章、帽子、帆布背包和腰帶,後來這種構想傳播到60個國家,制服也變得越來越正式,不久就有了藍色襯衫和長褲,還有搭配的藍色小帽。史密斯的構想隨即被他人跟進,因而陸續出現了教會兒童軍少年生命軍猶太兒童軍天主教少年軍與女生命軍。史密斯的基督少年軍至今仍然存在,其宗教信引屬於蘇格蘭國教,其中有些少年風笛樂隊還是穿著蘇格蘭裙。

貝登堡將軍於1908年創立童子軍時,穿制服的青少年團體早已是頗為老套的構想了;不過,貝登堡這個波耳戰爭的英雄卻特別強調其中的軍事元素,將宗教色彩淡化成一種溫和的自然神論。對他來說,童子軍名稱中的「scout」﹝譯註:原指偵察員﹞帶有鮮明的軍事意味。在十九世紀末期的軍隊中,偵查員負責案中觀察敵軍,藉以推測其狀況與下一步行動。因此,貝登堡早期為童子軍設計的制服在各方面都與英軍制服難以分辨,卡其色的羊毛上衣採用高領設計,所有的鈕扣都必須扣上,連四個口袋的口袋蓋也不例外;不過口袋上的圖案不是軍隊標誌,而是童子軍的標誌。貝登堡曾宣稱這套制服是一套重要的制服,不只是因為這套服裝足以讓女生著迷,而是因為這套制服抹除了一切社會地位的差異。童子軍使用的語彙也明確顯示其軍事傾向表準的童子軍團隊採用的是騎兵的「連隊」稱呼每個連隊又由若干「小隊」組成,每個小隊都有一面固定於桿子上的隊旗,看起來像是軍隊的長矛。童子軍連隊必須接受嚴格的檢閱,並且在檢閱期間不斷做出敬禮與立正的動作。英國人看到童子軍這種種類似軍隊的行為,常因此以為童子軍是本土防衛的義勇軍-也就是英國國民兵-的少年團體。

童子軍制服權威瓦格納寫道:「早期的美國童子軍制服沿用英國的模式,只是有些地方不那麼拘謹。英國人和部分歐洲人重視制服的程度遠高於隨和的美國人....美國人將童子軍視同一般的戶外活動,因此制服規範也就不是那麼重要。」

美國的童子軍積極去除制服上的軍事氣息,形似於一戰士兵所戴的寬邊帽已不再是正式制服,馬褲也改為長褲或短褲;領巾這個童子軍最鮮明的標誌則還是保留,一樣別著花俏的領夾。一名前童軍指出,領巾和領夾的正確佩帶方式在國際童子軍大會上備受重視。「許多人都會交換領夾,而每個人的領巾則代表各自所屬的地區,就像地圖一樣。」

如同修女和護士以及許多企業採用便服日的措施一樣,各種制服已有大幅鬆綁的趨勢。瓦格納也強調,現在美國的「童軍連隊在制服的穿著上已經享有極大的彈性。近幾年來,各童軍連隊當中也出現了各種帽子、頭巾、燈籠褲和長褲短褲」有些童軍成員還會穿著藍色牛仔褲出席連隊會議,只繫上領巾﹝通常用橡皮筋代替領夾﹞表示自己的童軍身分童軍創辦人貝登堡若是聽到最近這道正式規定,想必會驚恐不已:「童子軍『B級』制服的主要服裝就是童軍T恤由於青少年天生叛逆,因此貝登堡的原意應該是要讓這些懷疑權威且反抗社會的孩子遵守一些規矩。以美國人如此強烈的反制服心態,顯示美國青少年可能比其他國家的青少年還要危險。

童子軍的去軍事化運動雖然時間已久,但在冷戰高峰期間,童軍成員只要在罕見的場合穿上全套制服,襯衫右肩上的美國國旗布章和其他陸軍制服的細節還是可以看得到例如船形帽以及在綁腿呈現寬鬆模樣的褲管。仿軍事化的傾向從來不曾消失,這點從童軍總部發布的正式公告即可見端倪:「童子軍不是軍事組織,童軍成員不得穿著迷彩服。」

由貝登堡的妹妹愛麗絲領導,原名「女嚮導」的女童軍,則至今未曾受到軍事化的誘惑,但還是有其他不可取的做法。剛開始,女童軍穿著藏青色服裝,一次大戰期間由於藍色染料短缺,於是改穿卡其制服,儘管當時認為卡其服裝對女生而言軍事氣息太重。女童軍近年來的服裝變革,則是為了取代1928至1968年間那套難看的灰綠色洋裝﹝我太太把她那套制服捐給了史密森機構,她們非常高興,也不時會拿出來展覽,尤其是在哥頓婁的生日時,已紀念她於1912年創辦美國女童軍會的事蹟。﹞

今天,連身洋裝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單件服裝,這些單件服裝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工作褲,外面的口袋就像是士兵用來裝乾糧的那種口袋卡其短褲;軟邊水桶帽。一名女童軍忠實成員說這根本看不出她們是女童軍了」但她們的確是,而且也還穿著女童軍背心,肩帶上也還是別著各種獎章和徽章這套新制服似乎是由女孩的監護人設計的,目的就是讓男孩部要對女孩產生興趣。

對於一向被稱為巧克力蛋糕的幼年女童軍制服,童軍會方面雖已盡量改善其樣式,但仍舊是褐色襯衫加褐色及膝短褲,搭配褐色小帽。至於隊長及年紀大一點的女童軍,則可穿上迷人的兩件式海軍服、長褲套裝、短褲上衣,以及各種亮麗的圍巾。但現在的問題是,一般人並不知道這種嫵媚的服裝也是女童軍制服。女童軍制服不像男童軍制服一樣隨著畫家洛克威爾的作品傳遍全美,因此帶有一種高尚或至少令人懷念的形象。一名女童軍團長畢普蕾就說我手下的兩個連隊參與了陣亡將士紀念日的遊行活動....看男童軍遊行野蠻有趣的所有人都穿著襯衫,繫著領巾,每個小隊都有各自的隊旗和三十年以上的緞帶飄揚在空中....看起來真是壯觀極了。女生的主要隊伍經過之時,群眾只會稍微瞥一眼--有些人會鼓掌--偶爾還會聽到有人說她們是什麼人啊?」我們走在女童軍隊伍末端,等到我們經過時,就可以聽到有人說看,女童軍!」然後開始鼓掌。我們兩個連隊約有20名女生參加這場遊行

不過,等到男童軍穿著整齊的制服,高舉著旗幟經過時﹝共有一百多人﹞,便可聽到更多人鼓掌,還有人喊著哇!你看她們的旗幟。」這主要是取決於熟悉度群眾可以看到穿著制服的男童軍-和她們在20世紀初的圖畫與廣告中看到的童軍制服沒什麼兩樣-一眼即可認出他們。就是這樣子-算是制服上的一個小經驗整體而言,那天的遊行隊伍中,女生人數比男生多,但觀眾看到的卻都只是男生和他們身上的童軍制服。

不過,畢普蕾提出的理由恐怕忽略了當天的場合陣亡將士紀念日身穿卡其制服頸繫領巾的男童軍可能讓人響到他們未來也有機會到戰場上當砲灰,女童軍則無法給人這種聯想。我們雖然能讓童軍制服去軍事化,卻無法去除民眾心中的軍事想像

女童軍如果不為一般人所熟悉,營火少女團的制服想必就更沒有人有印象了;而且這個團體又不時更換名稱,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營火少女團創立於1910年,於1975年更名為營火少年男女團後開始招收男生﹝現在男性團員人數已佔百分之四十六2001年,這個團體又改名為美國營火團,如此一來必然不可能擴張到美國以外的地區。真是可惜,因為這個團體以改善社會為主要工作提倡種族融合社會責任,以及改善對兒童有影響的社會現況。

營火團的制服採用紅藍三色,男生穿著藍色長褲白色襯衫和藍色開襟背心,女生則穿著藍色裙子與紅色背心。背心尚可秀上顯示各種成就與獎勵的布章,包括參與「向住院老兵致敬搶救知更鳥等活動的證明,以及自然知覺社區治理的徽章。只要好好研究營火團員的背心,就可了解兒童的想法-他們以什麼為榮,還有他們在世界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的大頭 的頭像
    快樂的大頭

    童軍オタク

    快樂的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